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课题从教学实践中来,研究与实践同步,成果在实践中检验、优化”的原则,通过反思、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落实“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教研思路,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初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使自己语文的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一、反思过去,寻求教改之路
面对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现实,如何把语文的常规教学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一堂课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定位?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教学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深刻思考。期间,笔者探索过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等等,由于始终受应试思想影响,一些好的模式最终也流于形式,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后,新的教学理念让笔者茅塞顿开。经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初步研讨,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更新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但事与愿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仓促上马、只追求大胆放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流于随意盲目,表面的热热闹闹下却是课堂学习效率低、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实质。
二、加强校本教研,寻求突破之路
正是在这一阶段,笔者确定以“符合高中学段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课题进行教研教学。
笔者认为,原有课堂效率低下的很大症结在于课堂结构模式的僵化,能否“颠覆”一下课堂?可众多疑惑的声音也让笔者感到困惑,如果过多地把课堂给了学生,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保证?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教师角色如何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提高?等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重返洋思中学、杜朗口中学,带着问题进行了重新学习。这一次的学习使笔者认识到,别人的做法不能机械照搬,应该立足实际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于是,结合自身实际,笔者逐步将课题的重点集中到“课堂教学改革如何体现高中教学特点”这一问题上来。并据此设计了“如何设计课堂”、“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三个小课题集中进行研讨,希望解决课堂“活”与“实”的问题。
在反思中,笔者认为,高中生的思维更缜密,对文本有深层次的阅读分析,语言内容体现出深度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课堂结构优化落实这些。在《雷雨》这节观摩课中,课前预习强调自主学习上的交流质疑,交流课上又强化了读出自我和问题理解,激发学生以小组形式的目标引导自我展示,测评中又针对交流中不深的内容进行强化。市教研室的王老师和学校张校长针对这节课组织了研讨,认为这样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教师更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课堂结构模式的改变,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首先强化了预习环节,用一节或更多的课节预习,预习中以目标为导引,自主合作质疑学习,形成“30+15”的预习模式,形成新的学习目标重点。其次在交流的环节,弱化老师一控到底的局面,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积极建构为基础,突出师生的争辩质疑。再次在测评的环节,落实基础,渗透专题,形成小型考试。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高考要求,笔者提出了三个强化:表达有感情,思维有深度,解读有创新。有情感的表达是针对学生阅读、作文无感情,不能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来的;思想有深度,是针对高中生阅读应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追求深度语文教学提出来的;文本有创新,就是要有创造性,不能光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机器,针对文本应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创新实践,符合国家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创新课堂改革,带来全新之路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校本教研和教学改革试验,现在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自己实际的课堂教学范例。强化学生学,但不淡化教师指导,针对高中教学的特点,更重视了教师的点拨、引导、深化、拓展的作用。笔者调整了课堂教学结构,强化了预习、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自主训练、分层次指导、点评、学生个人反思等环节,形成了以预习课、交流课、训练课、讲评课、总结课、自助学习课为主要形式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笔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样的课堂结构使老师和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的讲解少了,点拨多了;固定的教案没有了,变成了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小组间竞争明显增强,由厌学到乐学,兴趣非常浓厚,达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像于漪老师所讲,语文课堂变得有情有义,有声有色,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统一和谐,这恰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堂。
(安国彬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