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初中生,面对升学压力、情感压力及社会生活的冲击,常常会感到彷徨、苦闷,生命教育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有教育现象的核心都是“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人”的淳厚生命积淀的再现,涵盖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与行为方式体系,有许多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是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库。那么如何才能使得教材选文的生命教育价值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呢?
一、文本解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使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用自己的有限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正确生命观。首先,在一些古代诗歌的诵读中,可以汲取到很多生命教育方面的“营养”。让学生在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反复吟诵中,懂得人生短暂,时间的可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又可以使学生被这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所感染,暮年尚且壮心不已,更何况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呢?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其次,一些现当代优秀散文中也融入了浓郁的生命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宝贵素材。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之一。在此文中,鲁迅将刘和珍等革命者称为“真的猛士”,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沉痛悼念革命烈士,奉献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以“出离愤怒”的痛恨之情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劣无耻的流言,对年轻生命的珍爱与痛惜之情跃然纸上,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的牺牲使后来者“更奋然而前行”,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种崇高的生命价值观会极大地鞭策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理解生命,报效祖国。
二、感知生命形态,欣赏生命
通过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各种生命形态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生命意象,带领我们去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带领我们走近自然界生命,亲近大自然的优秀篇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中古老而坚韧的古桥,吟着小诗的溪流,露出湛蓝微笑的白云,唱着雄浑男高音的瀑布及玄奥无言的禅者——悬崖,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生命意象引领我们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同样的课文还有朱自清的散文《春》,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每当我们回望或者走近自然的时候,总有一些生命会让我们在震惊之余还有很大的感动。《斑羚飞渡》有这样一群斑羚:它们被猎人们逼到伤心崖,在身处悬崖绝境的时候,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竟然采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摆脱困境。这一幕斑羚飞渡的惨烈壮举,令我们震撼的同时肃然起敬。同时,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非要老斑羚献出生命呢?斑羚队伍为什么非要有所牺牲呢?是谁把它们逼到了这样的绝境?继而让学生明白:人类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选文中有许多意志坚韧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尽管经历坎坷,饱受各种挫折打击,但是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司马迁、苏轼、海伦·凯勒等。通过这些生命形象的解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他们热爱自身以外的其它生命,敬畏生命。
三、情感迁移,深化生命体验
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使学生认识到“情”(爱情、亲情、友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生命。在选文中,有表现父爱母爱的《背影》、《我的母亲》等,表现友情的《羚羊木雕》,诠释爱情真谛的《致女儿的信》,表现师生情的《藤野先生》。学习这些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基础上,一方面懂得珍视自己生命中的挚爱真情;另一方面也要懂得生命绝不只属于自己,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有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责任,珍爱自己,回馈生命。
如此一来,教材选文的解读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关于生命的知识,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学会了欣赏与同情,也让他们拥有了更宽广的爱,不仅爱自己,也爱他人及所有生物。尽情展示生命的魅力,让语文与生命共舞,使得教材的生命价值得以最大彰显,这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张希艳,刘元克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