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观看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每次都会给笔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一个身患残疾却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哑巴,一个瘸了一条腿却仍然追求幸福的女人暖;一个走出贫穷的山村、进入城市繁华生活中的知识青年井河,不同的身份、地位,组成了一副倾斜的秋千架,秋千的折断揭示出了人性的善和恶,丑陋及美丽,让我们感到命运的无奈和人对于命运的抗争。
关键词:《暖》 爱情抉择 秋千意象
观看影片《暖》,笔者始终感到沉闷和压抑。山间蜿蜒曲折的小路,桥下哗哗作响的流水,乡间狭长幽深的小巷,农家拥挤昏暗的阁楼,以及秋天绵绵不尽的秋雨,都让人浸染上浓浓的悲凉和忧郁。难怪导演霍建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主要是因为这部影片中情绪的东西比较多,较之其他影片更忧伤、凄美一些……”[1]看完影片,给人一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情调,有些东西触动了你,有些东西刺痛了你,倒应了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真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悠长。那么影片到底要传达什么内涵呢?导演霍建起说:“观众要做的是去细细品味它,感受它,主要有一种忏悔的东西在里面。”[2]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克在《温情与忏悔》一文中指出:“……这正是全剧的基本构思,塑造了两位自我牺牲的农民与一位忏悔型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交流。”[3]这两种认识可以名之为“忏悔说”。井河的内心独白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这让我的心中无端有些惭愧”,“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
著名文化学者王一川教授在《全球性语境中的中国式乡愁》一文中指出:“看完霍建起执导、秋实编剧的新片暖,我感受到一种绵绵不绝的情感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显然集中来自影片精心制造的乡愁,而且这种制造被自觉地显示在当今全球性的语境中。”[4]这种认识可以名之为“乡愁说”。故乡的秋千架、麦草垛,故乡的小路、溪水,都融入了作品淡淡的叙述之中。
上面两种观点都是从井河的叙事视角来谈的,把井河当作理想的主人公。事实上,作品正是从井河的角度来反观女主人公暖的悲剧命运。
一、影片的主人公是暖而不是井河
电影《暖》写井河离乡十年又重返故里,偶与初恋情人暖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写了井河、小武生、哑巴与暖的恋爱婚姻,这三个男人都是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小武生是暖的初恋,也是她的最爱,一见钟情,不能自拔,然而,脸谱化演戏的小武生在暖的人生轨迹上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留给暖无尽的思念,无望的等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井河暗恋着暖,在暖的身边荡来荡去,却始终摸不透暖的内心,尽管他是那样的痴情,“遇到一个人,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突然改变了,感伤包裹着你,这时候,她就是要你的命也不会逃避。”当武生离开暖后,井河陪着暖,与她同悲伤、同欢乐,秋千架上的悲剧,井河考上大学的喜悦,又让暖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等待。最后,残疾的暖,一个曾经聪慧、美丽,一个当年心高气傲的少女,嫁给了一个她曾经又讨厌又害怕的哑巴,从而结束了她与三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十年后,她与井河再次相遇,她的眼神是那么冷淡,她的处事是那么平静,外表的冷漠、平静反衬出她内心的大波澜、大不平,她与哑巴的婚姻是无奈的、是无情的。尽管会搀杂同情、怜悯、感激、感动的成分,然而,肯定没有男女的爱情。但是,这种虚伪的婚姻却是现实的。影片运用时空交错、双线并执的艺术手法,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井河为主线,通过井河的视角,再现了女主人公暖的婚姻悲剧。
二、暖的爱情抉择
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认为门第对等的婚姻才是稳定的、幸福的。影片中,农村姑娘暖却突破了这种传统的门第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当小武生出现时,她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她的眼睛被磁石一样的东西给吸引了,武生的英俊、潇洒,武生精湛的演技,特别是武生“公家人”的身份,使暖这个单纯、天真的少女误以为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她醉心于小武生的英俊、潇洒,她醉心于舞台化妆的神奇,她醉心于与小武生的谈情说爱,她忘记了自己乡下姑娘的身份,她忘记了上大学的梦想,她忘记了井河的苦苦追求,在小武生的世界里,她迷失了自己。小武生答应带她走,答应要来接她,却留给她无望的期盼。
暖的痛苦又使井河默默地来到她的身旁,重新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我不是跟你说过吗?要是他不来接我,我就嫁给你,不过你得考上大学。”看来,暖的择偶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仅仅有真情是远远不够的。“考上大学”在那个时代意味着走出农村的贫困与落后,意味着成为一个文明的城里人、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这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的梦想和追求,但也酿造了无数的悲剧人生。环境改变了,地位改变了,人心也改变了,上了大学的井河坦言:“我的内心深处也许希望她真的不再来信了,然后我就真的轻松了。”
腿瘸了的暖在接到井河的第二封信后,看也没看一眼就撕了、扔了,哑巴在接到第三封信时,兴高采烈,依样画弧撕了、扔了。暖甚至把井河寄给她的、曾经使她梦寐以求的皮鞋也扔到了河里,以期斩断情思,让井河不必牵挂自己,找到属于他的恋人和幸福。或许这就是暖自我牺牲精神的有力证明吧!但是,暖不幸爱情婚姻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暖始终没有走出恋爱、婚姻的盲区,她把恋爱、婚姻作为自己脱离农村闭塞落后的跳板,用自己的美貌、聪慧作代价,她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依托在男人身上,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正如王一川教授所说:“作为女性的暖属于两男争夺的对象,如同供他们随意挑选的实在的‘物品’一般,在现成的秩序中没有获得真正的发言权。”[5]王一川教授又指出:“影片似乎是在揭示这样一个现实生活法则:生活的秩序是既定的,个体无论如何奋斗都无法打破这个既定秩序。”[6]对于这个结论,笔者不敢苟同。井河能够取代武生,不是因为武生的离去,而是他考上了大学,这难道不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相反,暖无意识中的“做”“等”“靠”思想正是铸造她一生悲剧的罪魁祸首。而哑巴之所以取代井河,正是由于暖的认命思想,她对自己理想的幻灭。她没有通过个人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是做了命运的奴隶,暖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
三、秋千的意象:暖的翅膀
影片中那令人萦回百结的秋千架,不仅是片中人物活动的重要道具,更是人物情感的支点,它不仅是少女暖的青春见证,更是她人生痛苦与虚妄的开始。导演把荡秋千的生活动作拍摄得既飞扬又厚重,既空灵又静穆,作为视觉意象,电影刻意渲染,颇有画龙点睛的神韵。
秋千是影片《暖》中的重要意象,它是一种象征符号。影片《暖》中有一段精彩的独白:“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否则我永远也别想取代她心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真想这样永远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井河在荡秋千时获得了自信,获得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姑娘的青睐,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与超越,他走出了自卑与胆怯,走出了惶恐与不安,秋千拯救了井河。对于暖,秋千则是她的一只翅膀。少女青春的梦想在荡秋千中飞扬,当暖站在秋千上说,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了天安门,看见毛主席了,笔者知道,她的心已像一只小鸟飞越千山万水,飞出贫困与闭塞的农村,飞进富有与喧嚣的城市,她渴望城市文明,那里寄托着她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当井河给她的女儿模仿火车的叫声时,她会心地笑了;当井河承诺送丫丫到城里上学时,暖的心有了些许的安慰……
十年前那一次真正的飞翔戛然而止,空余一架断掉了一边绳索的秋千,暖飞向城市的翅膀也折断了,她的腿瘸了,她再也飞不起来了。
井河,暖生命中的另一只翅膀,在离开暖上大学后,竟也一去不返,让暖又一次跌入了绝望的深渊。她再也无法与心爱的人比翼双飞,只好自折残翼,了却余生。
注释:
[1][2]参见霍建起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23页,第24页。
[3]胡克:《温情与忏悔》,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第48页。
[4][5][6]王一川:《全球性语境中的中国式乡愁》,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第61页,第63页,第63页。
(刘建设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