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42

[ 刘爱华 文选 ]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 刘爱华

  在人们眼中,能滔滔不绝地说、能洋洋洒洒地写的人,才是一个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其实滔滔不绝说的、洋洋洒洒写的都是他们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无以成语文之大厦。
  
  一、指导学生掌握方法,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可以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的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让学生多背,并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基本方法如下:
  1.主导词背诵法。教师提醒,学生跟背。
  2.提纲背诵法。 按文章提纲背诵。
  3.手抄与背诵结合法。让学生在摘抄中记忆。
  (二)摘记法
  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把一些优美词句摘记在本子上(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归类法
  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
  学生掌握了这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二、积累的具体途径
  
  (一)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教师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
  (二)在诵读中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三)在搜集中积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
  (四)在运用中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移动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词汇积累的运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提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一用”,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生活语言的运用。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优秀诗文的运用。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
  
  三、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
  
  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
  (一)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二)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
  (三)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要养成积累这一好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时将长期(中考、学期)目标和近期(每周、每天、每节课)目标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积累;学生积累任何素材都应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中间还有一件事不能忘,那就是严格的督查制度,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备条件。这样,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了。
  
  (刘爱华 山东省济宁市运河实验中学 272000)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