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53

  

对外汉语教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理论

◇ 王炎梅 陈永花 朱凌青青

  “第2届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23日到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和乐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四川大学和乐山师范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泰国高校的学者将近100人参加。研讨会对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语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理论历史等话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一、开幕式和开幕后大会学术报告
  
  开幕式于2011年4月23日在四川大学举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发表欢迎辞,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出席会议并且发言,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书面发言(由王庆博士宣读)。在开幕式上发言的还有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四川大学杨文全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吉仕梅教授。
  开幕式后,有5位教授做了大会学术发言:
  对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关于字和词、文字分类问题发言,不应该把字母跟汉字的部件对应起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纲要》教材应该给“字”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
  对当前流行的超常的“被动”用法做了新的探索。(浙江大学,池昌海)
  分析了义位组合的有关问题。(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
  语言的本质不是静态的系统,而是动态的现象。(沈阳师范大学,于全有)
  分析了民族心理差异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邓时忠)
  
  二、闭幕式和闭幕前的大会学术报告
  
  2011年4月24日在乐山师范学院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研究会秘书长谢奇勇教授主持。在闭幕式上发言的有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陈晓春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任志萍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杨文全发表闭幕词,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做2013年的学术研讨会的申办发言,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教授发言宣布联手沈阳师范大学于全有教授申办2015年的学术研讨会。
  闭幕式前举行了大会学术报告。各个讨论小组派代表向大会报告了小组讨论情况。报告人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曾常红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张全生副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副教授、北京大学李娟副教授、烟台大学张力军教授。
  闭幕式前还举行了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担任全国语言理论研究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池昌海教授、四川大学杨文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教授、湖南科技大学谢奇勇教授(兼任秘书长)担任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李娟副教授等担任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王庆博士等担任理事。选举大会由学会副秘书长谭汝为教授主持,会长马庆株教授做指导发言。选举结束后,理事长彭泽润教授代表理事会发言。
  
  三、学术观点
  
  下面按照“语言学概论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等话题分类介绍学者交流的主要学术观点。观点后面括号内说明学者的工作单位和姓名。
  (一)语言学概论教学
  1.语言学概论教材
  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新版《语言学纲要》的理论体系和修订内容。(北京大学,李娟)
  从历史发展、知识脉络两个角度对1912年到1966年期间出版、发表的语言学概论方面的相关著作和教材进行了概括,从中得出自己的认识。(西华师范大学,薄守生)
  从文字学出发谈到更新汉字学知识、吸收汉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重要性。(鲁东大学,陈淑梅)
  提出语言学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路与构想,并展示了一维拼写方案的设计。(咸阳师范学院,张文元)
  2.语言学概论课程
  针对“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师资和他们的水平、课程内容和界限、课程教学和方法等4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讨论,呼吁语言学界针对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具体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期待产生新的学术研究题目,推动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
  从明确教学目标、重视上课前的引导、创建新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更新语言例证、增加教学的语言实践环节等方面向大家介绍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华侨大学,纪秀生)
  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困境,从这门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授课内容上系统地讲述语言学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的重要性。(湘南学院,沈桂丽)
  从“理论”和“方法论”的线索出发,提出了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采取教学内容上的“理论”和“方法”并行的方法。(湖南科技大学,谢奇勇)
  以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和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为例,结合部分国内外语言学教材,讨论中文系学生语言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应该具有的状况。(烟台大学,张力军)
  (二)对外汉语教学
  1.对外汉语教材
  以针对韩国的汉语教材为例,讨论国别汉语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适用性”要求,共同探讨如何编写在非目的语环境下使用的国别汉语教材的问题。(合肥学院,刁士兰,张发清)
  从练习、词汇、语法、文化、课文几个方面对《商务汉语入门—日常交际篇》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评估,为针对中亚商务活动的汉语商务教材编写提供了新思路,并实践了目前对汉语教材的分析方法。(新疆师范大学,何真)
  根据多年出版经验,总结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例如切忌话题结论以偏概全、切忌内容庞杂累赘、课文设计时通盘考虑留学生的民族性、选材图画尽量考虑不同宗教文化的特质、妥善处理消极或低俗内容、借鉴他山之玉——吸取海外教材积极的特色以及注意延续教材的时效性等,指出教材作者应该以一种积极稳妥的方式来编写,并借鉴一些优秀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北大出版社有限公司,沈浦娜,李凌)
  基于日本汉语学习从唐话转为以北京话为主的事实,对日本明治时期国内引进的汉语教科书取材特点进行分析,对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山东科技大学,颜峰)
  从生词选入、词性标注、英语对译等方面对比考察《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两套教材的生词编写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推动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的深入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张珑舰)
  在教材中融入原典阅读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都十分重要,主张将原典意识带入对外汉语专业的教材建设中,不但能使教材具有理论意义并且达到实际效果,对本学科的建设也有深远意义。(四川大学,刘颖)
  2.对外汉语教学内容
  从修辞、文化和思维认知等角度探讨了光阴用“寸”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思维的关系以及对汉语的教学和研究的促进。(枣庄学院,吕俭平)
  针对受母语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外国人语音偏误等“洋腔洋调”的现象,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语言艺术发声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正音方法之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借鉴与参照。(四川师范大学,杨小锋)
  以泰国清莱(Chiangrai)为例,介绍了由泰国国家研究所提供赞助、皇太后大学组织的“促进、发展青年的汉语及信息技术能力的边境经济发展项目”,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营活动及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持久兴趣等问题。(泰国皇太后大学,马淑芬)
  在介绍呼告式寒暄的理据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呼告式寒暄的基本类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呼告式寒暄在语言生活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龙又珍,熊梅)
  以中级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歧义容忍度与中级汉语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为初中级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刘欢)
  基于9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全面考察了初级到高级5个水平留学生“在”字句的二语习得情况,发现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多元发展模式——典型顺序阶段→“在”字结构前置阶段→句内结构分解阶段→成分插入阶段→句内成分位移阶段,并指出各阶段留学生都使用了相应的加工策略。(汕头大学,陈凡凡)
  从留学生的偏误出发,重点探讨了“吧”和“呢”出现在假设复句的假设分句末尾的用法差异及互换条件。(天津师范大学,郭红)
  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和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指导学习者突破文化心理屏障,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西南财经大学,邓时忠)
  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篇章衔接偏误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特别是在中高级的写作课上,训练留学生运用连接成分、省略和调整词序等手段以完成语篇的表达任务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为中高级写作课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四川大学,李韵)
  通过考察中亚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偏误类型,从内外部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就”和“才”的教学建议。(新疆师范大学,王婧)
  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量词的特殊性,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策略的建构问题,归纳出相应的基本策略为: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弄清理据,结合语境,分析差异,以词项搭配为基础,以语用特色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教学。(周口师范学院,张鹭)
  就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几个范畴——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图式理论、图形、背景理论、理据性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武汉大学,熊莉)
  3.对外汉语专业设置和师资培养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在地方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时普遍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发生的主客观根源,并进一步提出了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加强与地方和社会的联系、树立开放办学意识的建议。(咸阳师范学院,吴莉)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两期汉语教师进修班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目前中亚地区汉语师资培训的目标、课程设置及培训策略特点,并由这个提出中亚汉语师资培训改革方向。(新疆师范大学,黄清)
  (三)语言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
  1.语言的性质、结构和使用
  重建语言本质的层次,认为语言本质应该是一个由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等诸层次而构成的具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沈阳师范大学,于全有)
  对音素/音位/音征,义素/义位/义征、义位/义项,组成/构成,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语素/词素,语素组/语素群(复合词素)、词组/短语、句组/句群,复句/复杂句/复合句,字母/字这8组语言学术语进行了考辨。(广东海洋大学,安华林)
  为使我国的法律体制更加完善,既要重视法律语言的国际化,更要强调法律语言的本土化。(北方学院,杨泽林,赵献春)
  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反映自然地理和反映人文地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而讨论了石柱地名的文化意义,充分论证了地名对于挖掘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以及在一定时期人们的心态及社会风俗的重要作用。(长江师范学院,黎燕敏)
  对店名语言异化的类型、途径及原因进行了研究,论据翔实,论证有力,以“店名”为突破口进行语言异化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新颖可行的道路。(广西师范学院,杨绪明)
  从信息社会与语言学、汉字拼音化历程、汉字拼音化与语言学的关系3个方面探讨了转型期的语言学,带给我们一个比较新的视角。(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陈耀西)
  2.语言学的历史和语言学评论
  介绍了威廉•琼斯的生平、业绩及学界对琼斯的研究和评价,使我们对这位博学多识的英国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
  对杨树达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思想进行了回顾、介绍和总结,认为杨树达有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和较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重实证(理据)、普遍联系和系统研究的观念,词和词类意识以及类型语言学等方面的思想,同时也指出了杨树达反对走拼音化道路等比较保守的一面,对杨树达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湖南师范大学,曾常红)
  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露丝•韦津利(RuthWajnryb)的《脏话文化史》(LanguageMostFoul)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和研究方法,阐释了作者对于咒骂语言的独特研究视域,呼吁国内学者以更开明的态度为系统研究脏话“解禁”,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广东金融学院,谷向伟,杨林)
  对语言学经典著作的误译问题进行了探讨,批评了以讹传讹现象,有助于当前学风的发展和语言学科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王庆)
  3.语言各个部门的理论
  探讨了义位组合的性质、义位组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义位组合的制约因素。(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
  通过对多语素合成词的考察,分析了语素组作为一个语法单位存在的客观依据,并在这个的基础上建立了语素组的概念,阐述了它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它的具体分类、它与语素、词之间的关系和它的应用等问题,从而论证了语言学界尚未形成定论的一个语法单位——语素组问题。(通化师范学院,于金华)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短语后的中心语的隐现现象,认为这种隐现现象表现在数量短语表量的主观性、量词对中心语的提示力度强弱以及提示力的强弱与量词的典型性等三个方面。(北方民族大学,刘晨红)
  分别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出发探讨了句子自足需要的完句成分或手段,并做出了理论解释。(绵阳师范学院,王静)
  (四)现代汉语及其理论研究
  1.文字
  创新性地设计了汉语一维拼写方案,这套方案简单容易操作,对汉字世界化和全球化有积极意义。(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赵定烽)
  以汉字学元点理论为视点,综合考察了会意字的文字形体、文字造义及和它的成字字素、语词义核等问题,认为研究会意字的生成表义类型,可以积极有效地推进国内外汉字教学的深入开展,破除汉字难学这一伪命题。(闽江学院,李义海)
  2.词汇
  对汉语词缀的语义虚化、词缀与音缀的结合、对历来“儿化”词缀的正解等问题做出了探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词缀问题。(南京大学,杨锡彭)
  以“给力”一词为例,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跨界应用问题,分别从网络语言的边界、影响网络语言跨界的因素、网络语言跨界的后果与趋势等方面,为我们剖析了网络语言跨界应用的成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予我们颇多启发。(长江师范学院,白瑞芬)
  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X奴”词族的结构、语义、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维考察,并通过在青年群体中对“X奴”及相关词语的认知调查,获得了它的流通度、认知概况等的深层次解释。(四川大学,曾敏)
  以汉语服装量词为讨论对象,通过大量文献的调查,分别从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时期描写了这一称量域量词的历史演变情况,并探讨了它们的演变动因与机制。认为语言的经济、明晰原则是汉语量词出现新旧交替等复杂现象的动因,而量词语义泛化是否成功决定了量词竞争的成败,并以语法化相关的原则以及李宗江先生提出的“典型化”原则对量词成败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观点独特、新颖。(内江师范学院,高佳)
  探索了时尚新词语变异的动因,同时思考对时尚新词的引导和规范,这对促进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语文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作用。(湖南工业大学期刊社,李珂)
  以“新兴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法、语义、语境四个层面和语言、物理、文化、心理四个世界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归纳了新兴颜色词具有的特征,并以问卷调查作为辅助手段,考察论证了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新兴颜色词的生存能力,观点新颖独特、有理有据。(四川大学,李媛媛,杨文全)
  从隐喻角度全方位剖析了“山寨”一词和它的流行原因,行文生动、论证有力。(西南科技大学,王平)
  讨论了民国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情况,指出专门以民国汉语新词语为研究对象的论著至今还没有,呼吁学界调查、搜集和研究民国汉语新词语。(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
  结合时代特点,介绍了当代汉语委婉语在网络使用中的新形式。(四川大学,张警之)
  为大家介绍了“X族”词族里的新成员“考碗族”的意义、形成过程,探究“X族”词族和“考碗族”的发展及流行原因,是对新词新语研究的一大贡献。(四川大学,张舒)
  选取近十年的部分流行语,分析了流行语中生命力较强、流行时间持续较长的语料对现代汉语的更新补充功能,做了大量语料统计梳理工作,难能可贵。(四川大学,周引)
  对被大家误读的“三聚氰胺”从前瞻性和约定俗成两个角度给出了阐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具有参考价值。(玉林师范学院,梁驰华)
  3.语法
  从继承和发展、违背和偏离两个方面介绍了构式语法对认知语言学有关原理和概念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偏离。(四川大学,郭淑伟)
  从“有没有V”句式的误用现象出发,呼吁大家尊重汉语语法规范原则,维护现代汉语的民族面目,对不规范的语法现象积极纠正,让对世界影响日益巨大的现代汉语健康发展。(衡水学院,刘如正)
  从汉语“的”、“有+NP”、前缀“阿”“老”、焦点助词、句中语气词以及汉语处置式等具体事例出发探讨了中文系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语法学和它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启示。(淮阴师范学院,解正明)
  在总结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量的角度入手讨论了“连”字句及与“连”字句相关的一些问题,认为“连”字句的深层语义基础是量级模型,包括主观量和情理值两个方面,这一基础决定了它的表层语义的多重性。同时,借助“三个平面”及语义语法范畴的相关理论,在“形式和意义相互验证”的思想观照下,对“连”字句的语法义、“连”字成分的各方面特征、典型“连”字结构义形成后继续虚化及多样化的过程等问题提出新看法,对以往的研究作出了补充。(上海大学,资中勇,陈曦)
  介绍新的“被”结构的特点、生成机制及功能。(浙江大学,池昌海)
  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VO1不VO2”结构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对于加强汉语本体的研究、加深我们对汉语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的了解以及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内江师范学院,陈景元)
  用渐次扫描理论分析了“没完没了地VP”、“VP不完地VP”及“VP也VP”结构在认知模式、认知取向和表达倾向上存在的差异。(渤海大学,王世凯)
  从认知域和象似性的角度解释“你我他”并列连用现象。(宜宾学院,罗红昌)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A有B(那么)C”结构并认为这个结构分别具有表比较和表比拟的意义。(浙江师范大学,陈永花)
  从形式和语义的匹配、语用及象似性原则等出发,考察了实词以ABAB形式重叠在小句前形成构式的构式义的确立以及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电子科技大学,罗阳)
  运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被××”格式,并探讨了这种格式的修辞效果。(淮阴师范学院,许彩云)
  提出汉语复合动词零标记名词化有极强的转喻动因,并分析了这种转喻动因和一般转喻共通的地方和它的特殊性。(宜宾学院,袁莉容)
  从“在”的不同词性出发探讨了“正在”的离合性和它的分类,认为“正在”的离合性及结合的紧密程度与“在”的词性密切相关,对解决“正在”在实际使用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对于汉语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四川文理学院,郑岚心)
  就名转形现象提出了新见解,重点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名转形现象在现时语法系统中的性质地位,特别是对转形名词的词义特征进行了新的描写分析,梳理出暗含于其中的三个层次:{固有属性[本质属性](类别属性)},认为它的固有属性才是转形后的语义表述重心和可能性根据。同时还就名转形现象的语用价值及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性论证。(河南师范大学,崔应贤)
  把语言学界与逻辑学界的研究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以汉语连动句中的省略、语块之间不连续性贴合现象为例,在范畴类型逻辑语法的框架下,对它进行了形式化的语义解读,对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促进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南财经大学,刘海燕)
  4.语用
  从语言信息结构出发讨论分析了焦点结构的两个来源(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和两种表现形式(话题-焦点结构、预设-焦点结构)。(新疆师范大学,张全生)
  以“我觉得”的感知体验表达为出发点,探讨了“我觉得”的语用标记和话语标记双重功能,认为感知体验有着向认知评价发展的自然基础,“我觉得”作为体验和评价的有标记形式,在语用标记方向发展出内容确定性“缓和”和观点特异性“强调”的功能,在话语标记方面发展出原因、话题引入及话语层次化的组织功能,对为什么说“我觉得”做了别具一格的解释。(四川大学,李宇凤)
  5.方言
  比较了东安石期土话和花桥土话的内爆音声母,探讨了“自主音变”的成因和它的发生机制。(湖南大学,彭建国)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考察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论及的《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民间故事集成、民间谚语集成、民间歌谣集成,重点研究了关中方言中体现出的关中人经历的特定生活情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价值观念。(长江师范学院,杨雅丽)
  从研究价值、现状、内容、思路、方法等方面对秦东皮影戏剧本中的语言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拓宽了皮影戏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皮影戏的研究高度。(渭南师范学院,田晓荣)
  
  (王炎梅,朱凌青青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6;陈永花 成都 四川大学 610021,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321001)

对外汉语教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