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咖啡与香烟》与《地球之夜》的鉴赏,分析影片的表达与叙述的技巧,同时通过两者的比较,从而进一步地探究吉姆·贾木许的个性及思想。
关键词:吉姆·贾木许 荒诞 人生价值观 异族文化背景
吉姆·贾木许,美国独立电影宗师,精通音乐,冷峻、深邃,科班出身,但却对好莱坞主流电影美学有着近乎极端的反叛,总是拍摄贯穿“行走”主题的电影,呈现异族文化……这或许只是他的一部分,想必其中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但这些或许就已经足够解释是什么使得他能够恣意地释放而形成目前这样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一个大地上的异乡者,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安抚孤独的灵魂,用独特的形式向世人述说他的情怀、他的关注、他的体察、他的精神,而从不强迫别人接受。这是一种姿态,一种风范,一种自信,懂得的人懂了,不懂的人依旧不懂,仅此而已。无需多想,无需费心,无需绞尽脑汁,无需揣摩忖度。看过后,莞尔一笑,然而这笑中饱含了多少无奈,多少辛酸,多少嘲讽,多少惊叹,多少哑然,多少感同身受的复现,我们,又何从知晓呢?笑,只不过是人类面对外界不知所措时一种最为惯常的表现方式罢了。
《咖啡与香烟》是一部由短短的十一个片段构筑起整体的影片。没有炫目的色彩,只有始终如一、单调以至于昏暗的黑白,永恒并且经典。如此搭配映照出的沉闷、压抑的氛围就如同和谐的咖啡与香烟反衬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一样,一种荒诞、疏离之感油然而生。一段一段简单的对白,前言不搭后语,尴尬的沉默,机械的应付,客套的寒暄,交流欲望的扼止,单纯心境的破坏,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荒唐。当这些从现实生活中被抽离,我们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时,不禁会惊讶,每天生活在其中的人竟会如此的荒诞: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我欺骗式的麻醉,生活情趣的被压抑,还是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一种无聊至极的影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活生生的现实与人生。
色彩因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与多变性,容易分散人们的视觉注意力,而黑白影像形成的一个个单纯、直白的画面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关注其中值得关注的东西,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视角达到精神提纯的效果。如同赛缪尔·贝克特所说:“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艺术作品,不管什么形式,只能靠它本身的原理来建构,只能以它本身的、内在的、不断变化的典型为基础。所以,贾木许舍弃了一切的装饰,剥开艺术的层层外衣,依托美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咖啡馆文化,用平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两个物品即咖啡和香烟,同时加之以数秒的黑屏于前后两个场景之间,以一种近乎粗粝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真实而又残酷的人生无意义的黑白真相图。
他用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而所谓“荒诞”,正如尤金·尤奈斯库《在城市的武器》中指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直白地讲,也就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可调和,不可理喻,不合逻辑”,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以及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正如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现状、现实的可笑、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一样,贾木许同样希望通过描绘事物的混乱、无聊、隔绝、疏离来呈现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
由背景音乐和人物谈话语速营造出的影片节奏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平淡、日常的间歇谈话呈现出不同国度、种族、阶层、角色、性格的鲜明特征,并时不时地表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从而使观众在平淡、简单的故事情节下不至于感到那么的无聊与乏味。同时,夹杂着或摇滚或乡村风格的背景音乐,使得每一个故事都能区别于其他,从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及至电影快要结束之时,整个的节奏变得舒缓,塑造出一种结局和真理渐渐浮出水面的意境,同时,又使得一种“导演语重心长、观众意犹未尽”的气氛渐渐凸显。贾木许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每一个细节,用行动践行了他的初衷,正如他曾说:“我喜欢每一首歌或电影或其他创作媒体,它们都能让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留下幻想的空间。”不论是细节的刻画还是全局的掌控,不论是场景的选择还是音乐的搭配,也不论是镜头的远近还是视角的转换,都与贾木许讲故事的心境相得益彰,经得起长久的回味。
和《咖啡与香烟》一样,《地球之夜》同样用一条线索“夜晚出租车上发生的事情”串联起整部影片,以视线不断拉近的旋转中的地球为开头,以定位逐渐清晰具体的不断放大的地图为衔接,并加之以五个主要国际城市的时刻表形成逻辑清晰的叙述顺序,进而构筑起一种广阔的宇宙观和全球化视角,从而使影片得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观众普遍的认同与接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使其充满好奇。同时,五个片段中反复出现的极具诡异色彩的背景音乐和每个片段中偶尔穿插的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的蓝调或爵士,均使得影片从始至终维持着强烈的吸引力与神秘感。
对于这部影片,笔者并不想给它强加上一个固定的概括性的主题,毕竟每个人都会依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与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读,并且这种“逻各斯”式的解答也并非贾木许所期望的。他或许只是想通过几个轻松的小故事(虽然最后一个故事到最后趋于沉重)来表达他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他对人世的悲悯以及异乡人的经历所带给他的一种特有的、深沉的感受。所有的这些,都被贾木许以一种天才式的创造浓缩集锦到了小小的出租车上,让我们不由得惊叹与钦佩其纯熟精湛的叙事能力。静静地品味,你会发现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富有韵味,让人忍不住的回想;你会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汇是如此的奇妙,就如同赫曼·黑塞所说:“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与世上诸多事件相交汇的一点,这个交汇只有一次,而这一点独一无二,意味深长,卓越超绝。”于是,贾木许便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时间与空间完美的结合,用他独特的一如既往的质朴、简单手法或平铺直白、或夸张搞笑、或嘲讽对比、或戏谑幽默、或意味深长地述说着发生在“衔接于戏剧性时刻之间,这些似乎平安无事的当下”的故事。
当优雅高贵的星探与放荡不羁的少女司机交汇,我们会了解到人与人之间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在此支配下迥异的生活追求;我们会发现随性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不要再活得那么累,那么虚伪,那么忙碌,就不至于在大千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停下脚步,放慢节奏,摆正心态,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打不着出租车的美国黑人与不会开车、语言不通的东德移民司机交汇,戏剧般的交换角色,并无恶意的打趣与嘲讽,还有黑人对司机途中的指导与再见时的担忧,无一不营造出一个幽默、温情、关怀的空间。两位男女乘客粗鲁的对骂,又使得喜剧的效果进一步加深。然而,在发出大笑的同时,我们是否又会对剧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悲悯、同情与担忧?不得不说,无论是片中人物的种族、移民身份,还是其自嘲、粗鄙话语,还是其命运处境的迷茫,都着实让观众的心一直处于悬空的状态。
当两位黑人和一位盲女相继与一位来自科特迪瓦的黑人司机交汇,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对弱势群体的鄙夷观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身处于边缘社会与弱势群体中的黑人碰到了“貌似”比他更为弱小的盲女,他表现出的并非是应有关切与礼貌,而是一种更为露骨的歧视与偏见。贾木许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各种非语言的细节,例如眼神、表情、动作等,将人类的劣根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平白的叙述中,我们或许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导演对这种“阿Q”式的嘲讽与自我安慰的批判。结尾时,盲女的平稳前行与司机的追尾事故相对比,又使得讽刺效果更加强烈。
当年老多病的牧师与渴望忏悔的司机交汇,从司机毫不停歇的滔滔不绝的变态性经历描述与激情澎湃的忏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明显的戏谑色彩。然而在止不住大笑的同时,我们又会被司机那样一种近乎疯狂的经历和分裂的人格所震惊,感觉到一种心理防线近乎崩溃的处境,产生一种五雷轰顶、惊悚颤栗的感觉。禁欲主义过分压抑下的人竟能做出如此可笑、可怜、可悲、可耻的行径!
当三个酒醉的乘客与一位平凡的司机交汇,当表面上产生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沟通或互相倾诉的可能性时,隐藏于背后的却是人与人之间更大的疏离与永远无法跨越的距离,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参与别人的生活。在影片的最后,当阿基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寒冷的雪地上,镜头渐渐拉远,苍凉沙哑的歌声在耳边与心底同时响起,一种巨大的、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伤心欲绝的孤独感缓缓地逼近,紧紧地包裹住周围流动的空气,不断地压迫,压迫……贾木许用一种表层的关切反观出真正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不可实现性,人类是永恒的孤独者,是广袤大地上永远的异乡人。
超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生活流”发现者埃曼诺·鄂米曾说:“我喜欢表现交叉,越来越清晰的是这样一种感觉——世间万物,情感历程,幽默和各种感觉,在日常人类生活状态中是无处不在的。”身处异族文化背景下的贾木许或许有也有着同样的感觉,并且对此更加敏感。不停行走的“出租车”何时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结束孤独的漂泊?贾木许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同时审视《咖啡与香烟》与《地球之夜》这两部影片,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共通的东西:从始至终的线索,衔接间的短暂黑屏,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不动声色的幽默,大牌明星的加盟,精湛的叙述技巧,还有对整个影片节奏的完美掌控,对每个角色的细致刻画,对色彩基调与主题情感的敏锐把握。然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正如贾木许自己所说:“一部松散粗糙的低成本剧情片,就能说出作者所想的东西,其实品味与技巧不是评断的依据,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能启发别人,表达自我。”这或许是一种对贾木许创作最好的概括。
参考文献:
[1]孟天翔.吉姆·贾木许电影研究——兼谈当今美国独立电影中类型与作者的共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5).
[2]刘洋.极简主义漫游中的人文反观——吉姆·贾木许《地球之夜》读解[J].电影评介,2008,(15).
(杜慧心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