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46

[ 姚立灵 文选 ]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

◇ 姚立灵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所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阅读教学将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与否。阅读教学要想收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滥用多媒体课件。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不利用教材中精美的插图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课件,把了解内容变成看动画片。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
  2.重学生合作形式,轻探讨问题实质。阅读教学,最新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但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而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合作和讨论只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提高,把一堂阅读课上变成了“聊天课”,教师的引领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没有区别。分不清是略读还是精读教学。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则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对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但是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也难以割舍。于是有些教师不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两类课文的辩证关系认识含混,出现不分主次,每篇必讲,平均使用力量的现象。教学方式往往“一刀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使得学生失去了将学到的精读课文读书方法进行实践的机会。
  4.语文课堂表演花样繁多,实效性差。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导下,许多教师乐于选择凸现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而课堂表演就是受到追捧的形式之一。但是有些课堂表演的实际操作花样百出,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表演的“度”,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状态,表面上热热闹闹,但难以掩盖实质上的低效或无效。
  在阅读教学中,当明确了教学的性质、目标和内容之后,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比如讲《春》,笔者这样设计导语:“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会想到那些春天的美好景象呢?……”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录音、多媒体等)。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笔者先放贝多芬的《命运》钢琴曲,然后再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与命运斗争的事迹,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震撼,带着这样的心情听课,听课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接近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
  (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与文章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注重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予以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文章结尾写“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文中“死”的意思是说死海要干涸了。这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死海真的会干涸吗?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发言,献计献策,这样把课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三)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此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确立学习目标1-2项,并根据目标质疑,预设1-2个题目,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如讲《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提供了孔乙己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动机,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小说中的某一点进行探究,如“长衫”与“短衣”;文末为什么要说“孔乙己的确大约已经死了”;小说中孔乙己其人的“长”与“短”等。要求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分工合作,并确立评价制度,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并予以表扬。这次活动十分成功,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材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怎样相互合作学习。
  (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烁着人文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对话、与智者谈心,和先驱者交流、与跋涉者共勉,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比如在教学名著导读《水浒传》时,笔者选取央视电视连续剧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精彩的细节让学生欣赏。学生本来对这样的名著不太感兴趣,通过欣赏里面精彩的语言、服饰、动作和场景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步步地走进人物,走进作品中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里面所蕴涵的思想。学生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既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郭璐.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22).
  [2]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姚立灵 河北省巨鹿县贾庄中学 055250 )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