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28

[ 李洪亮 文选 ]   

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 李洪亮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修课,在已有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下面三种教学方法也是有益的:一、课程主旨的一以贯之;二、贯穿问题意识;三、相异法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主旨 问题意识 相异法
  
  教育部于1999年将《中国文化概论》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十余年过去了,中国文化概论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欢迎。然而,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达到最终目的——“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邋遢无礼数。”[1]笔者就多年来给汉语言文学及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的经验,谈点自己的体验,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课程主旨的统摄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许多知识点和其他学科有重叠的地方,有人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分清主次,其他学科已有的知识点,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中就可以不讲了。这固然是一种策略,然而,却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并没有理解中国文化概论自身的特点。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文化史不同,它的重点不在于理清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而是让学生清楚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它的现代转型以及它对现代生活、世界文化的影响。综观当前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大都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它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环境;二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就;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的分析。应该说,第三部分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的灵魂。我们在授课时必须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以之为红线贯穿全书。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文化的成就都以此为圆心,依次展开。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门课就可能支离破碎,变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拼盘,也就真的无法和其他课程区分开来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很多,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有14种基本特征特征[2]。我们认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更要着眼于现实,要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凡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民主,有利于法制建设,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的特点就应该予以突出。比如,“和”的观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观念之一,这种特点就应该成为统摄我们这门课程的灵魂之一。这个“灵魂”,可以贯穿教学始终。论述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时,可以强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平和心态的影响: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基础,也要求人民能够有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宗法制社会崇尚的温情脉脉的血亲伦理,也是和谐观念的具体体现;而道家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都是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
  
  二、凸显问题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概念,本身没有多少趣味性可言。如果不把这些概念解释清楚,会使学生坠五里雾中。如果重点阐释这些概念,势必又使课堂教学少了生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增加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存在疑惑的概念,往往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问题,当代大学生或许都听说过,但要让他说出概念的涵义,可能就语焉不详。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随时穿插一些看似熟悉,实则模糊的问题,如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一般而言,学生是抱着批判的态度,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的。他们认为程朱理学发展到朱熹,完全成了限制人性自由发展的理论。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朱熹的整个学说中来考察,就会发现,它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并不相同。这句话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即:“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的“存理灭欲”,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解决这一问题,就可巧妙设疑,说出自己的疑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而非完全由老师讲解。课堂讨论既激活了气氛,又可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于某些热点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不乏民主因素,如汉代的廷争,甚是激烈,甚至当场动粗,大有西方议会民主制的作风。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政体为民主政体。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学生会意识到,中国传统政体中虽然有部分民主因素,但就政体而言,依然是专制政体。因为,国家主要事务最终的决定权依然在皇帝手中,固然,有时皇帝在作出某种决策时,会听听大臣的意见,有时会让几方参与争论。但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一来,只有开明的君主才如此,二来,如果皇帝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哪怕这种建议再合理,臣属们也无法对皇帝进行有效约束。经由讨论,学生自然产生深刻的印象。
  问题意识固然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然而,如何使用这一手段,哪些问题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却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如此,方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相异法的运用
  
  对于相同的、孤立的问题,人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内涵,或者说,兴趣不大。如果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同时给出另外的与之相对的问题,引导学生区分、比较它们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的特点,这在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中,相异法更侧重中西不同问题的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思索中国文化的优长与不足,开拓学生视野,养成世界性的眼光。比如宋代以后,中国的海权意识逐渐萌芽,海上丝绸之路一度非常繁荣,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并没有自觉形成开放意识,这除了中华文明中天生的稳固性、凝固性等因素之外,还因为中国人的这种海洋意识,更多地是一种中华中心论思想的膨胀,而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由商业贸易。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在当时达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最高峰,然而,郑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商业贸易,而是彰显中华帝国的盛世威风,以达到万国来朝之目的。这种心态,当然是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贸易理念大相径庭了。又如,同是世界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通过对问题相似而结果迥异的比较,学生自然会思索其中的原因,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对象,方法各不相同。然而,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目的却是基本相同的,上述几种方法的积极运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当是有益的。
  
  注释: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页。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载于《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9页。
  
  (李洪亮 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36041;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41000)

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