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32

[ 吴秀琴 文选 ]   

作家主观色彩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 吴秀琴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这篇文章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郁达夫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秋”独特的风姿、色彩、音响、韵味、独特的意境,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融入到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在“清、静、凉”的秋色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达到了“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题目中的“故都”两字既点明描写的地点,又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在开篇首先概括故都秋的特点:“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凉”是故都北平之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括,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郁达夫当时心境的折射,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
  作者选取故都的秋天里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故都秋之“清、静、凉”的特点。作者写自己“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体验出美。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体验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最能表现情景交融下“清”、“静”、“凉”的特点。作者写天色用了“碧绿”这个词,写牵牛花用了“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这些词,而最喜欢牵牛花的颜色是蓝色和白色,其次是紫黑色,这些颜色都属于冷色调,最能表现作者凄凉孤独的感情。写“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个“漏”字,写尽日光的“少、冷、静”的特点,还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都是在写客观景物“清”与“静”的特点,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家心中的投影,是作家内心“悲凉”的主观体现。
  就全文内容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但一开始却给秋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令人觉得违反了生活的逻辑,其实,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种悲凉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让读者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到作品中美的力量。
  正是因为作家对故都秋的喜爱,所以“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为的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这“故都的秋味”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他呢?作者在文章中这样解释:“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可见,作者认为只有故都秋景的“清”、“静”、“凉”才能传达他内心的落寞与苦闷。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在文中流露的“情”与当时作者的时代与身世有很大关联。郁达夫从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经历了许多人生之大不幸,早年曾留学日本,饱受民族歧视,一生中屡受颠沛流离之苦,个人的不幸、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家愁国难都在郁达夫心中留下了浓黑的阴影,这些原因导致他思想苦闷而逃避现实。同时这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1933年4月,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生活在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这一时期,他写的作品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再加上他追求“清”、“静”文学,这使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重点对“秋”的形态和“秋”的神韵进行描写,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热爱故都,热爱故都的人民,热爱故都的秋天,因此,作者在文章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把自己的爱国、爱民与“落寞”和“衰弱”的真实感情,融入到故都的秋里,既独特,又平凡。这篇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情表白,是主观色彩和客观色彩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黄清华.《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J].名作欣赏,1985,(5):11-14.
  
  (吴秀琴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558000)

作家主观色彩与客观景物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