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并运用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把隐性材料具体化;续写特定情景的人事;通过质疑进行想象和虚无中的构成想象等能力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强化想象力,提高创新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想象能力 创新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想象能力之于学生如飞翔的翅膀,因此,培养并运用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中要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强化想象能力,这对学生的创新写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隐性材料具体化的能力
隐性材料包括小说或散文中被隐性处理或一笔带过的材料。将这种材料与特定的环境、人物个性或特定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联系起来,深化下去,达到与原文契合的目的,再诉诸文字或口语,这样,隐性材料具体化的想象力就基本形成了。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小说的主旨。
讲读此类课文时,应该安排类似的想象内容让学生和进行想象作文,促成此种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续写特定情景的人事的能力
续写特定情境的人事主要指作品提供了特定情境(包括特定的行为特征,行为举止等)中的人继续做特定的延续。培养这种能力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还能提高欣赏品位和想象能力。
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3.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4.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 ……
学生会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这样对想象能力的培养,将知识拓宽了,在鲜明的对比中更突现了菲利普夫妇这种金钱至上的性格,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创新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通过质疑进行想象的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如教《荔枝蜜》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学生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的邻居张大爷,他总是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还有的说:“蜜蜂像为祖国建设努力工作的人们。”……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对蜜蜂形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想象力的火花迸发出来了,教学效果远在课堂之上,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这样,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缩短了,在丰富的想象中获得了美感,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培养虚无中的构成想象能力
构成性想象适用于特定人物和实物的构成,也能变通地适用于某些理论的验证。“虚无”可以是神话、寓言中的杜撰形象,也可以是不易理解的抽象理论。
如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的十二个“变成”,学生可以依据文字描述用绘画方式再现出来,也可以根据说明的语言描述构成实体,还可以根据朴素的生活体验勾画出现实中“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生活画,形成对比,辨别优劣,并进行作文训练。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枝柯,没有超越的天空不会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解决“凭空想象易,描述想象难”的问题,强化想象的合理性与深刻性,使思维更加缜密,文字表述更加准确精彩,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形成。
(谭长林 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中学 2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