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4期 ID: 148316

[ 杨梅 文选 ] [ 杨梅 文选 ]   

生存还是幻灭

◇ 杨梅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初,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转向关注个性解放,关注“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理想与现实背后的隐患。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是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在冷酷的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的性格及其变化以及悲剧的结局,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致命的弱点。
  关键词:《哈姆雷特》 人文主义 生存 幻灭
  
  莎士比亚开辟了一个新的戏剧时代,征服了全世界观众,使他们或悲愤交加、或如醉如痴、或捧腹大笑、或情趣盎然,就连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尼采都不禁言道:“读莎士比亚,则为之心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有对爱情和友谊的追求和讴歌,有为获取自由和幸福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有不同宗教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有对物质利益、金钱、权力的贪欲与追逐……而这邪恶与正义、冷酷与仁慈的冲突全部笼罩在了理性主义的光环之下。体现在其喜剧中,则是以欢乐的情绪,温和的情感,浪漫的诗情,有讽刺而不辛辣、嘲笑而不尖刻的独特描绘,赞颂了人文主义思想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体现在悲剧中,则是以现实的、悲愤的、沉郁的基调,强烈的批判精神,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表现出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当时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初,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关注“人”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出这样一部剧本,表现出理想与现实背后的隐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参照,正是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开始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是个诚实、坦率、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他结束求学生涯回国时发现,他的祖国已变成成了黑暗的牢狱,父亲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克劳狄斯还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夺了王位。父亲的亡魂出现,要求他复仇。哈姆雷特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他报仇的愿望逐渐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心:应当改变这个充满犯罪、不仁不义、谎话和虚伪的世界。而要完成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无法胜任,反之,要同恶势力妥协,他又深恶痛绝。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犹豫、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决心动手除去奸王时,不幸误杀了恋人娥菲丽娅的父亲——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伤心的娥菲丽娅因此丧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丽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在奸王阴谋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亲也误饮奸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毙命。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能实现。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哈姆雷特的美好的品质和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黑暗势力碰撞时,哈姆雷特的理想开始变化。当父亲的鬼魂告诉他:“当我按照每天午后的惯例,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你的叔父乘我不备,悄悄地溜了进来,拿着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那药性发作起来……我全身光滑的皮肤上便立刻发生无数的疱疹,像害着癞病似的满布着可憎的鳞片。这样,我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此时哈姆雷特痛苦地喊着:“上天为我作证!啊,最恶毒的妇人!啊,奸贼,奸贼,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在这种突然降临的痛苦面前,他不仅恨他的叔父也恨他的母亲。此时,他嘱咐他的朋友们,要他们守口如瓶,“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对于当时的黑暗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丹麦是一所牢狱,整个世界也是一所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这些观点和众多学者是一致的,笔者以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及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是一个偏激和悲观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后来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责任和重新夺取王位的社会责任。在现实的压抑下他竟然想到了自杀“早早脱身而去”,“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又不得安宁,他在心头又升起对死亡的恐惧。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就显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满了悲观的情绪。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从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这种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这种心理使得复仇成为泡影。这种矛盾心理让他犹豫和悲观,在一次次机会面前,读者比他还着急。戏剧虽然是以悲剧结尾,但笔者以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经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后克劳狄斯设下诡计,企图通过比剑杀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杀死了和他比剑之人,并在其临死之前得知剑上有毒,拿起剑来结束了恶魔的生命。这一次,他没有犹豫,没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亲眼看到了仇敌的死亡。笔者以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犹豫,悲观和偏激,而在临死的时候,他却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揣着一个真正王子的梦去了。哈姆雷特就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四百年来任人评说。莎士比亚通过内心冲突和剧情冲突把一个人物推上了世界文学舞台,一直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言之不尽。在世界文学史上,哈姆雷特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里,已经不朽。
  正是对人的信心的动摇,正是发现了人性恶的强大甚至不可战胜,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善恶斗争的结果总是同归于尽。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看,这是整体人性的毁灭,是人类本身的毁灭。《哈姆雷特》中,作为善的体现的哈姆雷特和作为恶的代表的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哈姆雷特所谴责的被情欲俘虏的母亲乔特鲁德死了,克劳狄斯的帮凶波洛涅斯死了,被仇恨支配的雷欧提斯死了,善良的奥菲利亚也死了——按照失望中的哈姆雷特的逻辑,她也会像他的母亲一样堕落。奥菲利亚甚至可以看作是哈姆雷特杀死的,这在哈姆雷特的逻辑中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承认自己像所有的人一样,都是“坏人”。他说:“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这虽然是别有用心的“疯话”,但却是他对人的真实看法。既然他也是坏人,导致奥菲利亚不幸身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这不是人文主义自身的错,人文主义没有错,而是人文主义在传播过程中被市民欲望歪曲、世俗化的结果。可是,这种矛盾却足以使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理想动摇,使他对人失望。他原本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是现在在他看来,“这一个泥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他让奥菲利亚进修道院去,说:“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他虽然想要重整乾坤,然而在失望之中,他却陷入了“生存还是死亡”的痛苦深思。
  哈姆雷特的性格及其变化以及他的悲剧性结局,最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致命的弱点。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他看到了封建主义衰亡、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种种矛盾,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他想改变这种现状,愿意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是他的理想是抽象的,在冷酷的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把社会斗争归结为善恶好坏的道德问题,他只相信个人的力量,他的复仇只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行为;尽管他有斗争的策略,但他却好胜、轻信,以致中了奸人的诡计,最终和奸人同归于尽。这是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的结局,也是资本主义初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软弱性的表现。
  
  (杨梅 山东省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273400)

生存还是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