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82

[ 渠晗 文选 ]   

据文释义是文言翻译的重要途径

◇ 渠晗

  近年来,随着文言翻译分值的增加,文言翻译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但要想提高文言翻译的得分率,首先的一条是字字落实,也即直译,而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因为在试卷上须定要遇到一些平日没有接触过的字词,这时“据文释文”不失是一条途径。
   所谓“据文释文”,就是利用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翻译词义,什么是语言环境呢?就是指一个词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领句、全篇),乃整部著作,整个历史的语言运用情况。当然对于学生来讲,语言环境主要是指一个词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
  养成“据文释义”的习惯,进而灵活自如地运用“据文释文”的方法,是有很多益处的。
  1、有助于理解新词的意义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中“跬步”的意义就可由“不积小流”中的“小流”推知,即“跬步”为“小步”,确切一点,就是“半步”。因为两句的意思相同,其对应位置上的词也大致相同,简言之,“跬”“小”为近义词。同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的“见”与“被”,“群臣市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常;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刺”“谏”“谤”。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仃传序》)中的“逸豫”,可以由“忧劳”推知其意为“安闲享乐”。因为两句是反意,相对应的“忧劳”与“逸豫”也应是反义词。
  2、有助于理解文言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犬”字。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容易知道“犬”是名词作状语,意即“像犬一样”。因为全文讲的是屠户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两只狼。又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中“兄”字。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容易知道“兄”是名词作状语,意即“像对待兄长一样”。因为前句有“孰与君少长”便可得知。再如“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的“走,联系上下文,便可推知此处的”走“为使动用法,意即为周瑜等人作战的目的是守住赤壁,击退曹操,而不自己放一把火便逃跑。
  3、有助于对词义的正确理解
  如“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司马迁《史记》)中“弄臣”是“皇帝猥近戏弄之臣”。其根据有三:
  ①《辞海》上有“弄臣”这一记号条。
  ②《史记·张丞相列传》一文中也用有些词:(汉文帝)使使节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③在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前二者学生难以知道,但后一个是本文中得句子,只要学生养成了据文释义的习惯,便可以知道句中的“弄臣”与“左右”皆指同一类人。
  4、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任何人都难以读完,中国文字多,仅常用的就有几千个,且每个字的意义又常常不止一项,要掌握所有文字的意义是不可能的。怎么办?除了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外,还必须学会“据文释义”。唯有如此,学生在遇到生疏的文言文时,才不会惶惶然不知所措。譬如: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之南都学舍。(《宋名臣言行录》)
  文中的“孤”作“幼年丧父”讲,是中学课文中未涉及到的,学生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今天的“孤儿”,意即“幼时父母均亡”。其实,只要上下文连起来思考,便会知道此解是错误的,因为“其”母还在。
  当然,在学生懂得“据文释义”的同时,也应让学生知道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不是随意变化的,遇到未读过的文言文,一定要多方取证,切不可望文生义。
  
  渠晗,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据文释义是文言翻译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