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59

[ 王利 文选 ]   

倾听孩子的声音

◇ 王利

  认识了郭思乐,明知可为而为之的贤人,也就认识了他的生本教育,那如夏夜里的丝丝凉风,如冬日里的和煦暖阳,让人觉得舒服惬意。是生本唤醒了教师喋喋不休40分的课堂,是生本激发了学生侃侃而谈40分的潜力。我们多么渴望这样的课堂,解放自己,放松心情,做固本守拙、大智若愚的老师,和孩子们牵手践行生本,去聆听孩子们的不同声音,去见证孩子们的拔节成长。
  一.倾听孩子阅读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为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有一定意义的书籍,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细细分析,却发现孩子们看书、阅读却是敷衍了事,匆匆翻过而已,为了引领学生走上一条真正阅读的康庄大道,我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活动。
  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本期,我为学生推荐了《伊索寓言》《繁星春水》《三国演义》等书籍,这些书籍,同学们都有,即使没有也容易借,首先保证了书源,达到每人一本。学校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书源,分发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智慧背囊》《昆虫记》等,达到人手一本,便于撰写读书笔记。其次,规定时间,下午上课前是师生共读书时间,放学后每天按量阅读,与父母交流;最后,通过班级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针对书的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交流形式,在读过《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后,我以“说寓言(童话)、讲寓言(童话)、懂寓言(童话)”的形式,在交流时,学生收获很多,从读到的故事量、生动的故事情节到精彩的语言表达,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倾听孩子阅读的声音,让学生在童年阅读和书香浸润中获得精神的润泽,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倾听孩子背诵的声音
  与经典同行,是我校语文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我班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背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经典美文。在古诗的诵读中,孩子们品味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当孩子们个个摇头晃脑,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时,为师的我多少次为之会心微笑。本学期,我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挑选了一些难度较大,但韵味深刻的古诗词推荐给大家,孩子们在背诵之前,自己可以查阅资料、工具书、问父母等方式明白诗词的意思,帮助背诵。会背时,可以在一周的任何一个时间给组长背诵,我又从班内挑选五个朗读水平高、背诵速度快的孩子,每周轮流领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每节语文课前,进行抽背。反复地练习、复习,孩子们不觉得背诗是件难事,而且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学习任务,也积淀了丰富的语言。
  与经典同行,走进孔夫子的《论语》,让孩子们获益非浅,学习、做人、处事……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启迪就是在背诵时不求甚解中铭记于心。每天早晨和中午,我都伴随着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背诵声开始新课的教学,这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充盈着整个教室,怎能不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有了古诗词的熏陶,有了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的影响,孩子们的作文中时常也会出现一两句古诗,润色了文章,也展示了孩子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倾听孩子作文的声音
  为了学生不再畏惧作文,我对学生的作文开始要求很低,一般只规定字数,而且越多越好。有了这样宽泛的要求,学生只管把自己想说的话,诉诸于笔端即可。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名言、诗句、好词佳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用词要生动、文句要优美。
  学生有了低起点的要求,渐渐对作文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每次的作文练笔都乐于去写,在学生走上这条幸福创作的道路上后,我抓住课本资源,读写结合,学习课文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写作技巧。最后,我在评讲作文上大做文章,倾听孩子作文的声音,进一步精炼学生习作的语言、准备恰当的引用来表情达意。我给学生讲述了唐朝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史实,通过听故事,学生对修改有了感性认识,才会对修改产生冲动,学会修改。
  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把爱心倾注于学生,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感受到他们如花一样灿烂、似火一样热情,在他们身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潜力,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我将与孩子们共同牵手,一起期待,让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根开花。
  
  王利,教师,现居河南淮滨。

倾听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