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在新课改的课堂下,仍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就以九年级语文教学为例:传统的应试教育始终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滥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分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形象,忽略以知识为本体等等。
一.教学观念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1.教学观念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束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特别是毕业班(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生怕讲漏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中考时吃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教教材”的行为,把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一切以教材为本,以知识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劳感。
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课文后面的问题,教师就把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在相应的地方。并要求学生把答案的模板背下来,以应付类似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反,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策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似乎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升学考试题目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因此,仅靠死背答案是无法提高语文成绩和运用能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关注社会,用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形式的问题及对策
1.多媒体的使用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传统教学形式所没有的特点:其图、文、形、色并茂,生动形象,故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但现实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一味追求现代化,以使用多媒体为荣,完成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如:一位教师在讲解《巴东三峡》一文时,给学生展示了三峡的电子地图。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游览方向为何是由东向西,也仅呈现了一次,就别无他用。试想,这样的多媒体使用效果有多大?这不仅过于形式而且还影响到课堂效用。
2.对策
多媒体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想发挥出其辅助作用,就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再如:若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制作几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精美的图片:像石潭氛围图、石潭概貌图、石潭游鱼图等。然后教学中,一边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课文,一边出示图片。这样,就把多媒体材料和语文教学材料紧密相结合,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在学生理解文章后,老师继而呈现与课文情境相类似的图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对图画作描述表达,从而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表达能力,在实现生活中积累、应用语文。
三.教学活动的问题及对策
1.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学习形式。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挥发学生的想象性,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它们表现为学生间的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因此,深受教师的青睐。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若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只偏重其形式,往往会诱导学生的学习入歧途。
比如:教师在教《死海不死》,同时使用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文的整体内容、结构说解后,提出一个问题:“若不采取措施,死海总有一天会死去。拯救死海是人类义不弃辞的责任。那怎样拯救死海呢?”然后就把全部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进行自由学习讨论。近半节课,学生都在讨论方案,热闹的讨论过后,同学都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开河运水;有的说可以收集雨水,并全部投放到死海;有的谈到控制蒸发量等等。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貌似很成功。其实不然,因为教师忽略了知识的学习,疏忽了教学目的。
2.解决的策略
虽然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并不能绝对化。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课文内容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不需要强求每节课都运用小组合作或探究性学习。在提倡教学发散、多元化之余,不能忽视正确的课堂教学规范与合理的限制。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内容,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提出探究问题时,要考虑教学的情境,要切合课程学习的要求,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去探究、合作。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时,应该注意能放能收,同时必须注重知识的本位。
陆永和,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