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89

[ 王娟 文选 ]   

走进文本 品味启思

◇ 王娟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妙处,启发思考,发展思维。我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巧对比,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文本中句子的意思有的从字面看一目了然,而有些却另有隐含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品味关键词句,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真正读懂课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司马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座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这短短的一句话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句话交代了水缸的位置,花园里假山下,而“大”和“装满”又潜含着一种危险,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水缸在花园里的假山下,所以孩子爬上假山掉下来,才会掉进水缸里,又因为水缸大,而且装满水,掉进去才会有危险。如果只让孩子来读一读,这其中的思维训练肯定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也弄不清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我出示另一句话:“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先让学生读一读,找找和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很快就看出“下面”变成了“旁边”,“大”和“装满”也去掉了。接着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不用教师点拨,学生也一致认为课文中的好,至于回答的理由没老师预设的那么完整,但许多学生还是能说出一二来,有的用动作演示,水缸要是在假山旁边,离得有点远时,那个孩子也不会掉进去;有的说,没有“大”和“装满”就不知道水缸有多大,水有多少;也有聪明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说,因为水缸大,又装了满满的水,后来那个小朋友掉进去才会有生命危险……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是老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学生真正弄清了为什么这样写,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样才能说是真正走进了文本。
  二.抓联系,弄清文字背后的科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平时的说话、写话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关的事情,甚至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出现一些简单的科学性错误。这是因为学生还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性,不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才会想当然的把不相关的事物生搬硬扯在一起,不符合事理,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语文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有意识地抓住一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松鼠找花生果》时,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花生果生长的位置:“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这儿有编者的编写意图,为什么不写田野里、小河边,而是树林旁呢?教学时在课件中用红色标出“树林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儿要写清花生长在树林旁。开始学生不知怎么说,教师略一点拨,是谁找花生果呀,它有什么生活习性,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小松鼠生活在树林里,所以它才会发现树林旁边的花生,也才有了下面找花生果的有趣的故事。对于让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这也暗含着科学性,因为蚯蚓生活在泥土里,让它来揭示花生果的秘密,更显得自然、可信。教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知道为什么让蚯蚓来帮助小松鼠呢?因为有了开头小松鼠和树林的联系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就把蚯蚓和它的生活特点联系起来了,从而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写。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科学性,了解事物的联系性,学生会逐渐懂得说话、写话时要抓住事物的联系,注意科学性,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也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体现。
  三.创情境,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
  文以载道,文本中总蕴含着真善美丑、喜怒哀乐,而这些无不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具体的语句来表现。有的直白,一目了然;有的含蓄,需慢慢体会。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生活感受的肤浅。对于一些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很难有真切的感受。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他们内心的已有的情感体验,搭起与文本联系的情感之桥。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聆听美的音乐,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切身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走进文字,走进文字的背后。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语感;也要加强词句的品味,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本,走进文本。
  
  王娟,教师,现居江苏洪泽。

走进文本 品味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