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77

[ 李照东 文选 ]   

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李照东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点,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这项工作。
  一.变教学为导学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作教学的一个专门的独立的任务来完成,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来对待。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学”的角色,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教师应该做出准确的答复;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盲点,教师要进行指导性点拨;对学习小组的展示情况,教师应当拿出评价性意见。在其它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提高素养。
  二.明确自主努力的目标
  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上课前,把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一亮,学生心中有了个总的“奔头”。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让学生主动提问
  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没有疑问何以谈思考呢?没有思考又何以谈主动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呢?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老师不要怕学生提问,应该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教师可以经常这样引导“你有什么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提问和乐于提问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善于引导和发展其有新意的部分或合理的成分,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如学习《陋室铭》一课时,当有的小组展示完毕后,别的小组当即提出疑问:文中“调素琴,阅金经”一句分明告诉我们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爱好弹琴。可是后面说“无丝竹之乱耳”,又分明告诉我们作者不喜欢听“丝竹之声”。这“调素琴”与“丝竹之乱耳”有什么矛盾吗?通过他们大胆质疑,老师再逐步引导他们到作者对当时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的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另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欣赏他人。当别人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时,要注意倾听,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力保障。
  四.提倡合作
  我校采用“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八年级(2)班为例,全班有54名学生,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大组,三个大组里的学生根据成绩从高分到底分两两搭配,再将A、B、C三层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6名学生,全班共9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由A1A2、B1B2、C1C2组成。课堂合作讨论,首先分层一对一讨论,A1和A2讨论,后分层解答疑问。分层讨论后,A层次的学生可以辅导B层次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可辅导C层次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A层次满分2分,B层次4分,C层次6分,每节课给每个学习小组累计总分,并张榜公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形式,创设了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探究中发展,在展示中提高。
  五.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英国的约翰·洛克说过:“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试想,当学生震惊于你的威力时,心中老想着别挨骂、别挨揍,又怎能主动、积极地发言呢?当学生有了疑问,还怎敢向你求教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会使课堂探究气氛浓郁,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
  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小组讨论民主,大家畅所欲言,通过“兵教兵”“兵练兵”的战术,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李照东,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