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作为第一册的第一篇——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体现了教材编定者的良苦用心。课堂上分析写作意图时,有些学生就直言不讳地说,从小学到初中,“我”从来就没有重要过。尽管有些学生的语调是漫不经心的,还有些调侃的味道,但是透视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们的心灵,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感受个体生命“我”的重要,也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我很重要”的向往与追求。怎么利用好课文搭建的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从而增强自信心,我决定在课堂上让我的学生当一次旁观者,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收获。
我首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我们家里的真事。
去年初秋的一天,我们一家约定晚饭后陪女儿去玩轮滑。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就开始认真地写作业,饭后,兴奋地把轮滑鞋抱在怀里,等着我们,盼着出发。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我20多年未见面的一个同学路过荣成。我就决定放弃约定,去和她见一面。我兴奋地准备出发,丈夫则打开电视,准备看他心爱的足球赛。没想到,女儿在一旁竟不高兴起来,从开始嘟着嘴,挤着眼,扭着身子求我不要去,到后来号啕大哭地诉说。女儿这样说:妈妈,什么人那么重要,比我都重要吗?你不去不行吗?我到底算老几呀?……我一时呆了。最后,我还是去见了老同学,但心里很不舒服。
事情讲完了,我让学生们分析议论:一家人在一起,我重要,女儿也重要,丈夫也重要,大家都重要,每个人都想着每个人的事情,但也不可能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实现。该怎么做才好?我做得对不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完美的做法?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有指责我对孩子疏于管教,有建议我带着孩子聚会,有赞扬我做得太对了,还有的调侃我丈夫不尽责任,应该他带着孩子去玩……
我总结了学生们的想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说我重要,别人就不重要了?是不是说我重要,别人也重要,但我比别人更重要?是不是“我很重要”就是自私的代名词?是不是如果我们做到互相理解尊重关爱就能轻松实现每一个人的“我很重要”?这一串的问题,我没有要求学生回答,但每一个问题都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相信答案会在他们心里。
接下来,我又给学生讲了一个我曾经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的窝囊的“心结”,讲了应该如何摒弃“人比人,气死人”的世俗偏见。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既然这种感受是对比出来的,我们现在也不妨来一个对比:于丹和我。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女性,都是教师,都是学中文的;不同的地方,一个是著名高等学府的中文系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过《论语》而名扬四海,一个是小县城的语文教师,普普通通,默默无闻。我们差距在哪里?在学识上、口才上、事业成就上、经济收入上、社会地位上。差得大不大?大。但是,我没有苦恼。为什么?因为我没有必要在意这些差距,因为这些差距的存在丝毫不影响我对于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我的女儿、我的朋友、我的事业的重要性,所以,我也就像文章中说的“没有人能代替我,我很重要”。
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也不想否认我很喜欢她,佩服她,为什么?一是因为听她讲解《论语》是一种享受,二是因为她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那么,对一个人的喜欢佩服,是不是就一定要贬低自己,一定要妄自菲薄,甚至付出痛苦、烦恼的代价?
所以,于丹很重要,我也很重要。我很重要,意味着必须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自大,不能自卑。“我很重要”与地位、收入、成功没有关系,“我很重要”就是要充分意识到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文章当中说的“重要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我讲完了,学生们片刻沉默之后有人站起来大声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老师,你可以这样想,我也可以这样想,可有的老师还是看不起我们,我们的父母还是经常拿我们和别人比,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顺势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我让学生们在文章开头找到“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这句话,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哪一些人?在座的“我们”,今天能在迈入新学校第一篇课文中就学到“我很重要”又意味着什么?假如现在你们和父母换个位置,你们会怎样教育引导他们?而你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和社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时候,我看到有的学生眼角出现了泪痕。我知道,那是他触摸到自己心灵中最敏感部位的感悟。我不再要求学生回答,但我相信,学生们会有答案,会有收获;我更相信,多年后学生们还会记得这节语文课,记得“我很重要”。
曲春燕,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