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春酒》这篇散文通过对“春酒”“会酒”等风俗的深情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也表达了游子殷殷的思乡之情。教学本文我紧扣“人”“事”“情”三个字进行学法指导,以“思乡”为情感纽带,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九月九的酒》)
师:同学们,陈少华的酒醉了自己也醉了我们。听完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呢?
生1:这首歌曲调哀伤,催人泪下,听了让人想家。
师:你的情感很丰富,老师分明从你的眼中看到了泪花。
生2:老师,我想到了一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意味深长的朗诵,读出了离别之情。
……
师:是呀,无论是歌曲,还是诗词,酒已经成为人们情感宣泄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今天让我们跟随台湾作家琦君品尝她家乡的春酒,听听她把酒话往事,遥寄心中情。
(一曲《九月九的酒》勾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对文本思想的把握,自然而然的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和欲望。)
二.回忆所学小议学法
师: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文章,说说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此类文章呢?
生3: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我知道了读散文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写了他的哪些事?
师:你很善于总结。
生4: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读出了母亲的伟大,并且学会了感恩。
师:你读出了情。
……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在观察,并用心的思考着、总结着。其实,学习回忆性的散文正如同学们所言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即:人、事、情。(师板书)
(语文的学习要把握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同的文体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美读课文品味《春酒》
师:我们说好酒要品,好文章要读。让我们美美地读起来,说说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
生5:我从第五段第一句话中读出了“喝会酒”。
师:读得很用心,并且善于抓中心句。
生6:我从第三段中读出了“喝八宝酒”。
师:你今天一定收获不少吧,回家后可以让妈妈给你做做呦!
生7:我从第一段读出了过新年的一些规矩。
师:想想自己过新年时是怎样的?
生7:没有什么迎神拜佛的,很自由。
师:看来,你比作者要幸福多了。
生8:第九段还写了作者泡八宝酒的事,只是味道不一样了。
师:你还善于联系上下文比较阅读,真好。概而言之,无论是新年的春酒还是邻居困难时的会酒无不渗透着浓浓的风俗之美。在这幅图画中有一些人的一些事,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让我们成立摄制组,根据课文的描写,对童年的琦君、母亲、乡邻中任选一人拍几张照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的细节做好点评,并自由组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琦君组:我们组研讨的是作者琦君,一共有28人喜欢她。我们选取的画面有以下几幅,我们请三位代表依次展示。
生10:我喜欢第三自然段的“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句话中的动词“靠”“点”“舔”写出了作者的调皮可爱。
师:你善于抓住关键词赏析。仅仅只是写作者吗?
生11:(研讨乡邻的组高高得举起手)老师,作者能在每个人怀里都靠一下,可见他们乡邻间的关系融洽呀!试想一下,如果陌生的话,敢不敢靠呀?(话毕,掌声四起。)
师:掌声是对乡邻组的最好的褒奖,请作者组继续展示。
生12:我喜欢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一个“偷”字传神的写出了童年琦君的可爱。一个“舔”字可看出作者的贪婪,对春酒的喜爱。
师:来老师这有一杯酒,你能把当年的情景再现吗?
此生含羞地摇头,另一生端过酒杯尝试着做着,引来学生的欢笑。
生13:我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把作者比作蜜蜂,形象生动写出“我”的幼稚可爱,真传神!
师:作者巧用比喻让文章锦上添花,我们要学以致用啊!接着请研讨母亲组展示。
生14:我们组有19人喜欢琦君的母亲。我们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妈妈,我们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这样。
师:你们很有思想,对妈妈也提出要求了。
生15:同学们请看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从“母亲高兴得两颊红红的”看出母亲的热情,而且“母亲是滴酒不沾”可看出母亲的淳朴、善良。
师:多么勤劳的母亲呀,怎么不让作者怀念?请乡邻组展示。
生16: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中“巴结”一词是贬义词褒用,请大家看课下注释是指人做事勤快。
师:你真是慧眼是真!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在三个组的展示中我们感受到故乡的人情美,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读琦君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她的文字清新、素淡、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如,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因此,美读环节仅仅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展开,让学生朗读、默读,读中品味语言,读中理解文本。)
四.感悟乡愁 诉说真情
师:同学们,琦君家乡的事让我们难忘,家乡的人惹人喜欢,而作者写作此文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跳读课文,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读一读。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师巡视。)
生17:我找的主旨句是文章最后一段话。我从中读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生17双眉紧蹙,语调凝重地读)
师:你能说说如何读出这种感情吗?
生17:语速慢一些,语调低沉些。
(生齐读感悟)
师:作者如此地思乡一定和她的经历有关。
(多媒体投影: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1983年定居美国。自从去了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没有回到过她的故乡——温州。她在乡书中曾深情地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永远地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最后,她的骨灰被带到了家乡温州,了却了她的心愿。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才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对于故乡都会有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故乡的事历历在目,让我们以“我最爱故乡的为题写一段话,抒发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生5分钟写作)
生18:我爱家乡的星空。也许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我们仰望的是同一轮明月,同一片星空。可是,夜幕中总有一些不同,那就是家乡的味道呀!
夏夜星空满天,好似一片流动的银河,把家乡的每一片土地照亮。我熟悉星星的位置,熟悉赏星的人,更熟悉童年的脚印。
上初中了,离家远了。天上的星星依旧闪烁,微风中不再有童年的气息,却让我日夜的怀念!
师:描写生动,让人身临其境。
生19:我爱家乡的小青山,也许她没有庐山的雄伟,没有华山的高大,但她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块在那捉迷藏;长大后,攀山越林磨练自己的意志。小青山,我为你魂牵梦萦,我为你牵肠挂肚,我爱您!
师:多么的富有诗情画意!
生20:我爱妈妈包的肉包子。包子的馅有粉条、黄豆芽、肉末。蒸上15分钟,揭开锅,一个个馒头就像一个个笑脸,让人忍俊不禁。咬一口,香喷喷,还有妈妈的味道。
师:你真是个孝心的孩子!
师: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作者的心,撩惹起我们或伤感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仅仅围绕“思乡”这一主题展开,所以我设计了读中悟情,写中抒情的环节,让学生在读文本、读作者加深对文本主题的深化。)
教学反思: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这节公开课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首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整理的经验如下:
1、课堂教学紧凑,能够环环相扣。无论是经典的导入,还是恰当地过渡,使人感到如清风拂面,记忆犹新。
2、以生为本,彰显个性。课堂上给后进生展示生字词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小组合作研讨人物,学生畅所欲言,爱憎分明,让我刻骨铭心。
3、联系生活,抒发情感。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从读文本到读作者,情感得到升华,而“诉真情”的环节给了学生说话的平台,陈慧珍讲述妈妈包的包子,情真意切。邓扬帆回忆家乡的小溪,富有诗情画意。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
铃声敲响的那一刻,我有几多激动还有些许的感慨。这节课是原生态的实效课堂,也许有些紧张。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儿来,多咀嚼,多品味。事后想想可以在“美读课文 品味春酒”的环节再省点时间,就可以腾出时间让学生在“感悟乡愁 诉说真情”的板块给更多的学生以机会展示,并且当堂完成“达标测评”。
程雪燕,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