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71

[ 夏雨舟 文选 ]   

文本基本解读的引导策略探索

◇ 夏雨舟

  文本解读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本文中的文本基本解读是指准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准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准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所以解读文本时不能过分地夸大读者的作用,导致对文本误读,以致歪曲、违背作者的本意,从而减弱作品带给人的震撼力。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呢?
  一.顺水推舟,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文本解读上既不能强行灌输,搞“话语霸权”,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智地进行引导。所谓“顺水推舟引导策略”是指当学生的解读偏离文本时,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以学生的解读为基础,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层层深入地交流,在尊重理解的氛围中,让学生自主地抵达文本深处,还原文本本意的一种有效引导策略。
  下面是笔者上《我的母亲》引导解读的片段:
  师问:“你从何处读出母亲的慈爱?”
  生说:“从‘母亲用舌头舔我眼翳’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深爱着我的慈母……”
  “恶心!”从后排飘来一男声。
  师笑问:“哦,你是说那是只病眼恶心吗?你来形容一下如何恶心?”
  生(急急得)说:“眼睛病了,红红的,有很多眼屎,很脏,这样还去舔,而且还写出来,是很恶心啊!”
  师笑问:“你见过患眼病的人”?
  “见过,我楼下就有人生了眼病,还结了一层疤,很恶心,我看都不敢看他,要是碰上,我就避开走。”生怕我不信飞快地说道。
  师说:“你说得没错,这样的病眼是很恶心,一般的人看都不敢看。可是胡适的母亲不仅去看还去舔。我不明白,这么恶心的病眼她为何非要舔啊?”
  “因为可以治好眼病!”学生大声回答。
  “确定吗?有确凿依据吗?”师问。
  “没有。”学生说。
  “文中怎么写?”师追问。
  “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学生齐声答。
  师充满感情地说:“没有确凿的依据证明‘舔’能治好眼病,仅仅是听说,一个‘听说’,就让一位母亲傻傻地、痴痴地去舔一只人家看都不敢看的恶心的病眼!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变地这么‘傻’这么‘痴’?
  “母爱……”学生爆发的声音。
  爆发过后,教室里一片安静。
  很明显学生误读了文本,说“恶心”的那位男生这时已经曲解了作者想用母亲舔他眼病来衬托母爱的本意。那老师如何处理呢?如果严肃地指出他在胡闹,对这么深情的母爱竟浑然无觉,这样会破坏上课的气氛,也打击他的阅读积极性,这不行;如果当自己没听到,不予理会,忽略过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准确解读文本,也不行。所以笔者抓住他对这“恶心”一词的注意和理解,顺水推舟让他描述“恶心”,大谈“恶心”的感觉,然后让他和同学们一起感受到“恶心”的程度,旁人连靠近也不想靠近、看也不敢看的病眼,母亲却不仅靠近,不仅去看,还用舌头去舔,这样一对比,母亲的慈爱不仅不难体会而且使人动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很好地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了文本,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二.知人论世,走近人物
  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不同的情境中,读者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就会不同。所谓知人论世引导策略是指为了较为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涵,读懂文本的“言外之意”,品出“象外之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拓宽相关知识背景,在文本的整体观照下理解、领会、思考,与作品进行更深入到位的交流,作出较为准确解读的策略。
  例如学习《背影》时,有的学生觉得父亲不懂交通法,违反了交通规则,而该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社会与现在迥然相异,这显然是学生利用现代社会交通法规知识误读出来的,其结果只能大大削弱这部经典作品的感染力。
  当然,我们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进行基本解读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多元解读的支点,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让学生的个性在文本解读中个性得到张扬,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从而使整个教学充满创意与激情。
  
  夏雨舟,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文本基本解读的引导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