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窦娥冤》一课时,当我分析完“窦娥诀别婆婆”这一部分时,有同学在下面轻轻地说:“干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孝顺?这样差的婆婆没有必要孝顺她,窦娥真傻。”
这时我就想到曾经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有同学提出:杜十娘好傻,为什么把百宝箱沉入江中?那时,我只是想这个问题与课文的主旨无多大的关联,在上课时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起到副作用,所以我对他们说,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后自己去讨论。而现在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看来我们做老师的再不能凭自己的身份或人生观、价值观打压学生了。同时讲清楚这个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著名论断。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师:这样差的婆婆的确没有必要孝顺她,但窦娥为什么如此孝顺,这种“傻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三从四德。
生: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毒害。
师:是呀,她的悲剧并不是她所造成的,而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那大家觉得如此善良、孝顺的人,应不应该被斩?
生齐声回答:不应该。
师:那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贪官污吏。
生:黑暗的社会。
师:又是当时黑暗的社会。我们继续思考一下,是不是这个人越善良、孝顺,说明当时的社会越黑暗,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生:是的。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也碰到了同样一个问题:杜十娘把百宝箱沉入江中,真傻。现在,这一问题应该可以解释了吧?
生:是的。
在讲到三桩誓愿时,有一同学突然提出:“窦娥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不惜立下如此残忍的毒誓,真的不可理喻。”此时,许多同学应和着说:她的誓言太毒了,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老百姓怎么活?
学生的看法否定了三桩誓愿,而事实上,这篇作品之所以能在戏剧史上大放异彩,正因为“发誓愿”这一精彩的一笔。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学上的问题,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问题;另外,还涉及到文学创作的问题。我想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学生可能很难接受,因此,我引用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例子,设计了几个问题。
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一故事激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愤恨,但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一情节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想孟姜女哭到长城后并不能使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反而加剧了老百姓的痛苦。人们为孟姜女掬一腔同情泪,甚至为她修建了“姜女庙”。这是为什么呢?
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师:对呀,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我们在写作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从理性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去考虑事件的本身,而是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
生:老师你的意思是文学作品与其他的作品是有区别的。
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窦娥冤》的话,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这一番誓愿究竟会造成多少人的伤亡,究竟会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而只会为她的悲而悲,为她的恨而恨。
师: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视角的,我们应以文学的角度解读作品,否则难免会走错路,误解作品。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是这个意思。
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在备课时固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和学习的要求一些问题或话题,然而在教学中,又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见,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特别是当教师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有时甚至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任泽寿,教师,现居湖北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