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87

[ 姜仪杰 文选 ]   

语文课上的美点寻踪

◇ 姜仪杰

  美是清晨草尖上一滴晶莹的露珠,美是幽静山林中一声清脆的鸟鸣,美更是阅读文学时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所以要想让语文课变的有情趣、有美感,就必须在语文课上带动学生去寻找去挖掘这些美。语文教材中的美包括作品外在的语言美、人物鲜明的个性美、构思精巧的独特美、主题深刻的厚重美、意境丰富的如画美等。所以,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寻美的过程。
  一.寻文学语言的生动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外衣,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带领学生探寻作品的语言美,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还可以让他们透过文字深入地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例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语言极其优美的文章,文中大量使用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尽情地向我们描述春花的艳丽美、春草的蓬勃美,春雨的柔和美,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入手去品味文章语言上所特有的魅力。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三四自然段运用四字短句形成整齐的骈句,使文章既显得辞彩华美、音韵和谐,又从内容上层层渲染、渐次铺叙。另外,全文也是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品人物形象的个性美
  人物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塑造出来的典型艺术品,他们的鲜明性和典型性充分地体现了某个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的浓缩。引领学生探索人物形象的个性美,能让他们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形态,从而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鲁迅《故乡》中20年后的杨二嫂,作者用富有个性化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社会所扭曲的、尖酸刻薄、好占便宜的庸俗丑陋形象,从而充分揭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农民的贫穷落后,进而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的愿望。再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富有戏剧性和具有讽刺意味的态度变化表现出他们势利、自私、贪婪、冷酷,从而揭示了资本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在教读这些课文时,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明确文章主旨。
  三.学构思精巧的独特美
  语文课本中的作品一般都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带领学生领略构思上的精巧美,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写作技巧,还可以练就他们思考问题的严密性。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作者以“新装”为线索,按照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两大臣和皇帝看新装——皇帝游行穿新装——孩子揭穿伪新装这样的思路安排情节,使文章既结构严谨,又曲折有致,像这样构思绝妙的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的好典范。
  四.悟主题深刻的厚重美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只有引导学生明确作品的主题,才能正确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及作者的写作的意图。例如,杨绛的《老王》,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的人,作者本着平等、人道的观念去关心他、爱护他,但文章结尾处作者仍写到自己对老王的愧疚,其目的就是想呼吁社会上的幸运者要去关爱不幸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这个主题非常深刻,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让人深受启发。
  五.赏意境丰富的如画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或壮阔雄奇或宁静悠远,教读作品时,如果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就会让学生快速感悟到作品的意境美,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的上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其中的那些“冰封”“雪飘”“山舞”“原驰”的雄伟壮阔景象令人拍案叫绝,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那些景象在大脑里给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所具备的壮丽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还有很多,如选材美、层次美、情致美等,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美、探究这些美,就能让语文教学摆脱枯燥的讲说,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善于学语文,让语文课真正地变得轻松起来,美好起来!
  
  姜仪杰,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语文课上的美点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