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在作品的解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因如此,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唯一的途径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即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现从科学地设疑引导来谈谈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设疑引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而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设疑能有意识地创造“知”与“不知”的矛盾情景,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对他们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疑引导的原则
设疑其实就是提出问题,设疑引导就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好的设疑,是在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脉络而精心设计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精心设计疑问,营造一种现实的、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学习。
1、设疑要结合学生实际
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不同,教师设计的疑问也有不同。根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知道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心身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就近设疑”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设疑要结合教材内容
尽管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不同,对教材选文的解读也有差异,但教材选文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影响。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往往都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文章的中心没有直接表露。因此,教师的设疑发问就要紧扣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发疑,这样才有独到的发现。
3、设疑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疑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设置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
(二)设疑引导的策略
设计疑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教材、对学生的熟悉程度。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导入新课设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成功了一半”,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与课的开端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课间活动的延续效应,部分学生在上课铃响后,大脑还处于前期活动的兴奋状态之中,注意力不能很快地转向课堂教学的内容。高质量的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他们摆脱外界刺激的干扰,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就以《苏武传(节选)》这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字词较难理解,若照本宣科搞串讲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时,结合“苏武牧羊”和“鸿雁传书”两个成语来设疑导入新课,这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诱发认知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活动中。
2、重点内容设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尽量为学生拓展展现自我的空间。设置疑问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的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上巧妙设问,将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提示给学生,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路,让他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细细品味知识。在讲授《项羽本纪(节选)》时,为使学生更好理解“项羽悲剧结局的根源”这一知识点时,就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项羽求学的经历说明了他从小就养成了怎样的性格?”“渔父为什么会欺骗他?”等等。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逻辑分析,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通过对重点内容的设问,引导学生尽快触及新知的关键部分,在学习新知时产生顿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难点内容设疑,引导学生深化课堂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难点。因为难点会使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巧妙的设问连接起来,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难点有关的情境中去。作为教师,要超前调控研究难点的“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完成由“不知”到“新知”这个质的飞跃。以《后赤壁赋》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末“道士化鹤”的寓意这一难点,就设置了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道士要化成鹤而不化成其他动物?鹤有什么象征意义?”等等。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既加深他们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克服了思维障碍,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使学生乐于思考,让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4、开放性知识设疑,引导学生激活课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答案的多样性。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丧失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对开放性知识的设问能推动学生结合各方面信息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获得新奇、独特的感受。例如:关于李商隐《锦瑟》主题的探讨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开放性知识设疑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使其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无法完成这一过程的。设疑引导无疑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新知,则成功的喜悦又将在更深的层次上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为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李中山,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