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12

[ 綦玲 文选 ]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綦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才能更好的达成这一目标呢?我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做过很多探索,并且也有了一点收获,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只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能亲身感受“汉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正确处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问题。
  首先,让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站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所以,学生是课堂教学系统中根本的要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才能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与氛围,让学生先自学,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或自行解决,或讨论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远比找到答案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听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存在。教学之为教学,就在于有教师在教。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例如在分析《绝唱》第六段,读到“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时,学生都说这一段写的非常好,形象生动,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学生们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这时,我适时的引出了“通感”这种修辞,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段,让学生体会使用这种修辞的妙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言,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越能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越能得到深化。”所以说,在“主体说”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了,相反应该是提高和加强了。并且要求教师要“巧导”、“精导”。
  二.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的确,当一项学习任务被学生自己或团体集体解决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们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出进一步成功的动力,使探求更上一层楼,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如初二下学期我利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组织了一次辩论赛,论题是“中学生勤工俭学是否有益”。辩论赛的一切事宜交给学习委员和班长全权负责。我组织这次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升,只要他们乐于参与,活动形式不一定要天衣无缝。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正反方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勤工俭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问题上,双方辩论很激烈,也很精彩。并且我仔细观察了同学们的表现,每当他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时,他们就会流露出更加自信的表情。这场辩论赛,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连我不敢奢求的组织形式也是新颖紧凑,活动非常成功。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无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朗读,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甚至以前最讨厌的写作课也上的津津有味。这不能不归功于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以“练”为主,提高参与度。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靠生硬地记住一些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将知识得到实际应用,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因此,“练”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练”的主体必须是所有学生,“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范畴,本人只是从师生定位和语文实践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最终达到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綦玲,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