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篇课文时,发现苏教版教材上是——“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以前人教版教材上是——“他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翻译好?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兴趣很高,踊跃发言:
生1:“我认为我们用的这个版本好,它更有感情一些,让人体会到作者深深的悲伤,而‘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有点冷冰冰的感觉。”
生2:“是啊,好像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象个局外人一样。”
生3:“我也认为这个版本好,它抒情的意味更强一些,更有诗味,而‘倒下来了,冷了,死了’太直白了,不够含蓄,诗歌就应当抒情一些,含蓄一些。”
(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点头表示赞同,接着又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4:“我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话,并且我认为‘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看似比较抒情,其实用语太平常了,没什么蕴味,而‘倒下来了,冷了,死了’看似简单,其实更能给人想像,回味的空间。”(他的话赢得一阵掌声,不过还是有同学表示反对。)
这时,教室里你一言他一语,七嘴八舌,好不热闹,有同学说:“老师你呢?你认为哪个好?你说说吧。”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好,我也谈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同学们思考积极,刚才的发言都有一定道理,特别是生3和生4的分析,比较全面,有见地,让我也很受启发,两个版本都不错,都有优点。”我说到这,不少同学笑了,有大胆的同学说:“老师你是‘骑墙派’。”听到这话,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笑了笑,等教室里稍微安静下来了,大声说道:“不过我有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室里变得很安静,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顿了顿,说:“我认为‘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更好一些,它看似没有感情,实际上却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痛、无奈与绝望,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的时候,往往不就像傻了一样吗?所以我觉得这样表达更准确,更真实地写出了作者突然遭遇这一变故时的精神状态,好像有点呆住了的感觉,还没能回过神来,而且它连用三个‘了’结尾,构成排比,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也更有余味。”听完我的话,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看得出,他们在思考我的话,有不少同学露出赞同的神色,稍微顿了一下,我接着说:“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同学们可以赞同,也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我们分析比较的目的就是培养我们品味语言的意识,通过品味语言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我想这个目的我们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我又请同学们比较诗歌结尾部分的一处语句,课本上是——“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而另一版本的译文是——“可是我踏着悲哀的步子,在我的船长躺着的甲板上走来走去。”我刚一出示,就有不少同学忍不住笑起来,我于是问一位笑得比较厉害的同学为什么笑,他说:“‘走来走去’,这叫什么诗啊?太白话了!”又一位同学补充说:“是啊!还是漫步比较有诗味,而且‘走来走去’前面的定语太长太罗嗦了,读起来也不顺口。”这时其他同学也是一片附和之声。我继续发问:“有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吗?”见没有反应,我又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漫步’是什么意思?”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说:“好像是随便地走。”我顺势说:“什么好像?学习上可不能模棱两可,这样吧,有词典的同学赶快拿出来查一下。”教室里于是响起一片翻词典的声音,很快便有同学查到了‘漫步’的意思——悠闲随意地走。“那么,你们现在还觉得“漫步”用在这妥当吗?”我颇有些得意地问。“不妥!”同学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呢?”我又问。“情感不对。”“不是悠闲,怎么会悠闲呢?”“应该是很伤心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起来了。“看来这里的翻译有点小瑕疵啊!”我感叹道。这时有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漫步’用得确实不太妥当,不过我还是觉得‘走来走去’这种译法诗味不浓!”“哦!”我故作惊讶,“那你觉得应当怎么翻译呢?”这位同学脸红了一下说:“我,我还没想好。”这引起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我于是总结道:“通过刚才对诗歌中两处文字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不一样的表达有不一样的意味,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所学的这个版本在翻译上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这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盲从!”“不能迷信!”同学们七嘴八舌,他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师吸引了同学们积极广泛地参与,形成了良好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氛围,在讨论,交流及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且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戴锦程,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