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喜人局面下,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学点教育学,学点辩证法,使我们在改革和创新中少走弯路,少出现反复,杜绝绝对化、片面性,杜绝哗众取宠的机械化,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来面貌,使其回归科学的轨道不断前进。无论什么时候,语文教学必须回到寓情于景、寓教于文,回到师生互动、水乳交融的人文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使失落的人文精神得以回归语文课堂。
一.教师要贯彻课改的精神,提升自身的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自身文学知识匮乏,知识结构陈旧僵化的教师如何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学科知识?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瘪,拘泥于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墨守陈规的教师又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诗意盎然呢?语文教师要多读一些书,使自己首先是一个语文教学的“钻家”,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业务素养。同时,介于语文学科内容包含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复合性,语文教师也有必要去多多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系统知识,成为一个“杂家”。
二.要立足课堂,净化课堂,让课堂充满诗意,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包含诸如德育、美育、创新教育、思维训练等内容,但这并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就是要把有碍于语文教学本质内容传授的东西清除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实际上,所谓“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概念。“语言”与“言语”有着密切相连又相互区别的联系,语文教学根据学科理念,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要净化课堂,我们就可以从这两者的联系入手。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语文也是,能够吸引学生融入课堂的语文教学过程也就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教师要引导课堂,让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国是诗的国度,让课堂充满诗意,这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可以给学生美的熏陶的境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符合这种精神的语文课堂应该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程序和窒息,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大胆地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德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汲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内容语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活”的语文,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寓含点,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同时让学生用“活”的手段去学习语文,可以欣赏一段美丽的配乐散文,可以读一卷怡人怡情的山野游记,也可以去走入社区街道欣赏文人笔下的世俗街景等。在阅读书报中学习获取快速提炼内容主旨的技巧,锻炼学生看的能力;在日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生活娱乐中,增强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选择合适得体的措辞,锻炼说的能力;教会学生写一些个人的随笔日记,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当然,除以上值得注意的地方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更好的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题,仍有待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实践。素质教育的潮流不可改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语文工作者责无旁贷。“把教育还给教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一句话,让我们更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和哲理的升华,注重学生习惯和意识的遵守,继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促进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早日做到“有的放矢”、“唯有源头活水来”!
孙婧婧,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