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26

[ 唐秀良 文选 ]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

◇ 唐秀良

  母爱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耐人寻味。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母亲的形象到底有哪些?
  一.坚毅勤劳铸大孝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朱德回忆了母亲钟老太太饱尝艰辛,“勤劳一生”。上孝顺长辈,下养活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八个孩子。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坚毅勤劳的传统美德。
  朱德一家是个大的佃户家庭。“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流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由于受母亲整日劳碌的影响,作者“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是使他学会生产劳动的最早的老师。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家庭,母亲柔弱的双肩不知要承受多少的艰辛。作为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母亲用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财富,也创造了领袖。高尔基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朱德,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他的背后就是站立着这样一位坚毅勤劳的母亲,她用中国女性最传统最纯真的本质支持和引导着朱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和革命,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文章最后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作者深深地懂得: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朱德的母亲就这样用坚毅勤劳来尽孝,在家尽小孝,在国尽大孝。“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母亲逝世后,党中央敬赠的这幅挽联高度概括了她的一生。
  二.坚韧聪慧示大爱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化导向强,号召人们思索人生,作者回顾了与地坛、与母亲的故事,以母亲的苦难和智慧,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
  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在《我与地坛》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史铁生在作品这样写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出路”,“疯一样地离开家”,去地坛“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那时的“我”“脾气坏到极点”,“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这当然是悲苦的,然而这种不幸悲苦“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然而她没有恐慌、放弃、漠视,而是选择了坚韧、理解、放手,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胸怀。正因为有了母亲的理解、坚信,史铁生才读懂了“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重新审视人生的空间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用心:人可以残疾,但思想决不能残疾,要豁达地面对死亡,珍爱自己的生命,要活得高尚有人格。母亲就这样用爱驱除了他生活的阴霾,用旷达诱导他坚强。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呢?很明显,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对于母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爱,作者最后写到:“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的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的生命历程和对待苦难的态度就是交给作者怎样活才会幸福的这一把心灵钥匙。这是人间的大爱。
  余秋雨说:“无人格之善,不成为其善;无尊严之爱,不成为其爱。”史铁生的母亲则用坚忍聪慧默默无声地牵引孩子超越迷茫,走向坚强。
  三.国难当头明大义
  《触龙说赵太后》通过触龙劝说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母子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在文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在国难当头能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作者这样写道:“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兵临城下,赵国危如累卵,若没有齐国救援,势必被灭国。而赵太后又溺爱幼子,坚决不让长安君作人质,态度蛮横不让人,大家与小家,赵太后焉能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她作为一位掌权者,同时又是一位母亲,一个女人,角色的不同使她必须面对理智和情感的冲突,直面艰难的抉择。国家和孩子必舍其一,理智告诉他舍子保国,情感告诉她儿子是她的全部,母子亲情在痛苦的抉择中压倒一切,她选择了儿子。怒斥进谏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唯有触龙深知她的难处,揣摩赵太后既为国君,又为人母的心理,找到问题的症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赵太后慨然应允“恣君之所使之”。“恣君之所使之”这几个字,掷地有声,响彻云霄,流传千古!一个为了国家安危而毅然让最心爱的小儿子去作人质的伟大母亲,一个识大体、明是非的杰出女性,一个内心痛苦、外表镇定并用理智战胜情感的非凡执政者,一个舍小爱、全大爱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与其说是触龙说服获得成功,倒不如说是赵太后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为重,最终作了明智的抉择:“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赵国得救了。赵太后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堪称女中豪杰。
  四.惨不忍闻凝大苦
  若论语文教材中大悲大苦的母亲形象,非《祝福》中的祥林嫂莫属。鲁迅在小说中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祥林嫂原本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做工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错的”她想通过劳动换取最低的生存条件,但是阿毛的死把她逼向了绝路。在阿毛还没死之前,虽然贺老六己不在了,可是贺家的人还没有来驱赶祥林嫂,因为祥林嫂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有资格留在贺家。有子嗣的寡妇是心存希望的,将儿子拉扯成人是寡妇莫大的荣光,因为这样能使夫家有了传宗接代的根本,而她就以此感到自豪,这是她的翻身之本。可是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阿毛的死使祥林嫂继续生存下去的意志不再强盛,但还未完全消逝,“我真傻,真的”,在死了儿子阿毛之后,祥林嫂逢人必说的一句话,接着就无精打采、几近麻木地咀嚼她丧子的悲惨故事,她通过讲述阿毛的故事继续做着母亲的幻想。在不断叙述的故事里,使母亲的特有情感感受凝结成为支持自己生存的精神力量。对阿毛的思念不仅支撑祥林嫂应付苦难的命运,而且在精神的极度苦难时刻,母亲的情感期待又给了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勇气,这确实是《祝福》中最为悲惨的一幕。祥林嫂即将被赶出鲁镇之际遇到了“我”,向“我”询问地狱的有无,第一句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与其说祥林嫂怀疑死后有灵魂,还不如说她希望死后有灵魂。接着又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在这以前“我”对地狱的否定,祥林嫂全然不顾,她前面问过的那几句话其实就是为这一句话作铺垫的。“都”字,明确无误地传达出了她渴望能见到她的“阿毛”的想法。能见到“那两个死鬼”,柳妈已给她说了,可能不能见到阿毛,她必须再问确实。所以这句话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祥林嫂渴望见到她死去的阿毛!因为人世间最让她牵挂的、最让她痛彻心扉的就是她的阿毛。她渴望再去阴间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人间啊,哪怕死后受身锯两半的痛楚也比活在这人世间好!更何况,她可以见到她的阿毛,那个听话的可爱的孩子。为了能尽快见到她的孩子,祥林嫂毅然选择了在鲁镇祝福之时,也就是家家团圆之时,去和她的阿毛团聚!祥林嫂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态离开人世的。
  作为一个母亲,祥林嫂心灵、肉体的苦痛与摧残是多重的,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她是个没有春天的母亲,春天死了丈夫,春天死了儿子,自己想做奴隶而不得也死在春天,那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真可谓一针见血。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除上述之外,还有《孔雀东南飞》中刁横无礼、拆散儿子幸福家庭的焦母,《永久的悔》中忍饥挨饿,甘心忍受孤单和思念煎熬,送儿子出远门读书而终老离世不能见过一面的“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中历经沧桑,迷信唠叨,但真诚善良淳朴的“我”的母亲形象,《我的母亲》中严厉慈爱,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的“我”的母亲形象等等形象。
  母亲的形象可能有千万种,但她们都是用其真实本质的一面展现与世人,解读其形象,她们或坚毅勤劳,或坚韧聪慧,或深明大义,或大悲大苦,她们给我们树立了一座座中国传统母亲形象的丰碑。
  
  唐秀良,教师,现居广西大化。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