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教的学生,基础不怎么好,特别是写作能力差。针对这种现象,语文学科小组的老师们共同商议,想用情境感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启迪他们的写作智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就组织一次春游,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得到生活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写作,估计效果会好一些。我们经过这一实践,果然出现学生作文话题多样,主题鲜明,构思巧妙,表现灵活,妙语迭出的新局面。
一.指点迷津话题多
我们组织二(1)、二(2)班学生到金禅寺去春游。金禅寺是由原来的太白公园改建的,现以禅寺为主,但还有太白公园的一些遗迹。我们师生初去乍看,大失所望,景点及场所显得有点“破败”,境况很不尽如人意。学生回到课堂觉得无所适从,不知写什么好。我看到学生们面有难色,就及时加以引导、讲解。首先点出景点:雄伟的寺庙建筑,阴阳文的铸鼎,保留完整的系马桩,前蹄扬起的白马,小方塘,塘中垂柳,塘中各种形状的小船,望月台,苗圃,仿造的锯树墩凳等等。然后让学生有选择性的组合景点来表明所要表现的主题。后来,学生话题多了,主题鲜明了。有的“歌颂自然,歌颂家乡”;有的是写“太白遗风”;有的是“崇尚佛教文化”;有的是表达“热爱祖国文化遗产之情”;有的是“感悟生命”;有的是感悟“生活哲理”;有的是写“游之乐趣”;有的是……可谓这些话题、主题是繁星点点,熠熠发光。它们闪烁着学生们的智慧火花。
那次作文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们的愁眉尽展,写出了话题新颖、主题鲜明的不少佳作,评讲时师生共同感到慰藉。
二.虚实结合表现活
一篇文章有了新颖的话题,深刻的主题,又用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果不讲究表现手法,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显示平淡、干瘪,毫无感染力。“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究表现手法,写出来的文章有一定波折起伏,具有感染力,吸引读者。
我们两个班这次春游后的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写得有声有色,相当一部分同学注重灵活运用表现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起来。如王嫚的《春游之果》中的方塘游乐写道:“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庄严,太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青海湖的质朴……这是一个方塘,虽然不是什么湖,但它比所有湖的美丽毫不逊色。”美是人的一种感受,通过比较,美就很自然地显现出来。小作者把从书本学来的东西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把美感、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写离公园时的情景:“这时,结束春游的集合哨声随风飘来,然而风拉着我衣袖,随风扬起的树枝在向我招手,微风中的鸟儿在为我歌唱。”这种寄情于物手法的运用,就把人的留连忘返转化为物对人的留恋,这就把人和物的意浓情深表现得委婉含蓄。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不胜举。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表现手法都是从课本中学来,他们能够把书中的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用得灵活,这说明我们教学时应注重书、实结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妙语连珠文采浓
学生的这次作文除了表现手法灵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方面。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能给人以美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优美的语言既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准确、缜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同学们这次作文的语言就具有妙语连珠的文采,有的是化用古诗句的含义;有的利用古诗句组合句子;有的直接用诗句表达情感。例如潘惠君的《公园之美》中写柳枝、柳叶:这二月春风把柳枝、柳叶剪着是多么均匀、整齐。这实际上是化用了“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语言显得新,写得活。胡小琴的《梦中公园》中写道:“看到同学在河边‘折柳’,我们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引用李白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上面所举例子,说明学生在写作时能化用古诗出妙语,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深情浓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加上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他们做起作文来就有景可写,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只要他们经过巧妙的构思,并能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就能使文章出现闪光点,增强可读性,理趣性。因而,情境感悟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开启他们写作的智慧,写出有较高质量的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郭定坤,教师,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