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能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促使他们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也使个人的思维更活跃更创新。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方位等关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开始,就渗透了不少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有的是从大小、长短、高低的关系方面安排的,如《骆驼和羊》;有的是从方向位置上安排的,如《三味书屋》等;还有的是从事物间的各部分关系安排的。例如《冀中的地道战》中的:“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运用图片感知和操作实践直观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从阅读分析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开始,进而研究分析语言叙述的方位顺序及其他相互关系,促使学生从语言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形成与语言描绘的内容相一致的空间知觉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之目的。在阅读学习《祖国多么广大》时,我先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图和三幅插图感知理解“鲜花盛开”、“柳树发芽”、“雪花飘舞”的含义,再从季节的不同特点上思考这三个词语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季节里出现的三种景象上,了解和赞美自己祖国是多么广大,然后诱导学生进行幅员辽阔、海阔天空的联想。从“鲜花盛开”想到海南岛,从“柳树发芽”想到长江两岸,从“雪花飘舞”想到大兴安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从事物间的联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此物联系到彼物,从而引发出事与事、物与物的相互联系,这类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相当普遍。不少从仿生学的方面编排的,如“大象卷起一根木材,起重机可以吊起一堆钢材”;通过青娃的眼睛特点制成“电子娃眼”等。一要教师注意引导小学生认真阅读感知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努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空间想像的启迪,例如在阅读学习《称象》时,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学生就会把石头、水、船、象四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抽象分析弄清楚关系,诱导学生从多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通过探索研究,可以寻找相关联的事物来。二要教师从教学实际内容介绍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诱导启发学生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从各种互不相关的事物中探求出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
三.从观察图画阅开始阅读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画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精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读插图画面,一方面要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是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还要教会学生会用表示方位关系的词语表示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课文《虹》的插图中,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能说出:天上有一条彩虹,远处有宏伟的大山,地上近处有茂密的花草树木。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了表达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也同时渗透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既要重视正面观察,也要注意到侧面观察;既要让学生抬头向上观察,也要让学生低头向下观察;既要让学生坐着观察,也要让学生站着观察;这样不同形式和方位的观察,更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空间观念能力。
四.从课文的空白处开始阅读训练
教材课文都是以简洁精辟的形式反映作者所认识的生活实际,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在认真阅读的同时去审视和思考,这是作者认识的广泛事物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努力寻求作者留下的空白处,并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和思维去填补和充实。例如五年级《丰碑》,课文是这样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阅读中抓住这句话诱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想像思维和联想,用以训练其空间想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激发诱导学生的想像和思考,充分使学生已有的表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像,在空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填补和充实,用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从理解词语的广义和建立正确的表象等方法上进行。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际效果。
聂慧,聂晓晓,教师,现居山东莒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