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13

[ 姚尚锋 文选 ]   

语文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 姚尚锋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语文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是语文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好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能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有效得获取新知识。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有哪些方式呢?
  1、“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用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语文问题,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祝福》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后,就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实在是立意深远,独巨匠心。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马上产生了兴奋剂,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他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
  2、“探究式”问题情境
  “探究式”问题情境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问题做引子,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首段,“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但学生并不了解其含义。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学生首先必须弄懂“河之阳”和“河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黄河、汉水的具体方位,才能推演出太行王屋二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和“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
   3、“发散式”问题情境
  发散式”问题情境即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教师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设置一些多向问题情境来激起疑问,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例如,讲朱自清的《绿》时,一开始就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一行人如何“追捉那离合的神光”?用了哪些动词?其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3)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4、“竞赛式”问题情景
  “竞赛式”问题情景,是指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多渠道探究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说明的?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然后发言辩论,互相竞赛。这种以小组竞赛为形式的实际操作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语: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只要我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认真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能真正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姚尚锋,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语文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