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52

[ 成芹 文选 ]   

巧解诗歌七步走

◇ 成芹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重要的考点,如能了解常识,把握规范模式,诗歌鉴赏也能轻松解答。
  第一步:关注诗题探方向
  诗题就是诗歌的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①借助诗题,探清感情。《征人怨》的“怨”,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②借助诗题,探明事件。2010年福建卷《访隐者》,诗题就明确事件是拜访隐士。③借助诗题,探求类别,推断情感手法。2010年江苏卷《送魏二》,看题就知是送别诗。送别诗情感多是离愁别恨;其次是豁达心胸;再次是言节操志向。2010年全国卷《咏素蝶诗》,看题便知为咏物诗,咏物诗的基本手法为托物言志。《念奴娇赤壁怀古》,读罢标题应知是怀古咏史类,这类诗作善用借古讽今表现手法。
  第二步:品读作者知风格
  了解生平,知道身世,探讨志向,把握风格,对我们准确鉴赏有很大帮助。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些诗风为鉴赏他们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诗歌还有时代特色,如北宋的哲理诗、南宋的爱国诗。《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宋陆游”在鉴赏时要引起重视。南宋,表明诗人的基本情感是爱国、壮志难酬。陆游,他不仅渴求收复失地,还追求上阵杀敌。了解了这些,再看题中的剑门、微雨,便知作者抒发了为国杀敌而不得的悲愤、收复失地而不能的无奈,一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涌入胸中。
  第三步:留意注解明缘由
  注解是鉴赏诗歌时最值得留意的地方之一,虽只几句,却包含着重要暗示:或背景,或环境,或手法。它能帮助我们捕捉动机、体悟情感、分析手法。2010年全国Ⅱ的《梦中作》: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洲。从注解中了解本诗是作者因被贬而作,一个“被贬”可见多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及对前途的担忧、无奈之意,还有一份渴求返家乡的心情。
  第四步:品读意象悟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鉴赏时,只有体悟了意象,才能领会作品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梅花喻君子。兰喻隐士,杨柳因谐音而含离愁别绪之意,杜鹃叫声凄切而寓含忧愁忧思,……
  把握了意象的特质,为正确感知诗歌情感、把握诗歌内涵奠定了基础。2002年高考试题《春夜洛城闻笛》,明白了“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就能把握李白的思乡怀人之情,也不会因不明其意而失分。2010年江西卷的《送人归京师》,明白了“子规”含抒悲苦之情的寓意,就不会与依依惜别相联系。
  第五步:分析手法析主旨
  诗歌手法很多,主要有抒情、描写和修辞。2010年安徽卷《岁暮》,末句“寂寞壮心惊”则直接体现了主旨。2010年浙江卷《定林》颔联拟人的手法,言明定林景色之胜,游人兴致之浓,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超脱豁达的心胸。分析表现手法,把握作者情怀,贴近文章中心,觅得诗歌的主旨情感。
  第六步:找准关键抓内涵
  诗歌意蕴丰富,内涵深厚,讲究诗眼。鉴赏诗歌时,需要找准这些关键点:①奠定基调的情感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的“愁”奠定了全诗的基调。②表达主旨的中心句。《夜宿山寺》,全诗围绕“危楼高百尺”来写的。③精练传神的核心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第七步:套用模式得规范
  诗歌鉴赏的考查由来以久,在漫长的迎考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一套较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
  如:分析意境型
  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能在学习中升华、在实践中提升,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成芹,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巧解诗歌七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