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54

[ 徐树忠 文选 ]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解决策略

◇ 徐树忠

  徐树忠,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校长。获得过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扬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扬州市新课程推进十佳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近几年应邀到徐州、宿迁、镇江、淮安、扬州、武汉、重庆等地上课及讲座;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与管理》等杂志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并出版了《作文修改步步高》《语文双轨教学研究》《中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等近50万字的专著。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这种苦恼首先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一种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作文模式化。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一.材料的收集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如《谈虚心》中学生运用到富兰克林、李时珍等故事及毛泽东的名言等,都是较好的材料。收集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
  1、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2、来自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写议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读书卡,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看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等,以备不时之需。如一名学生在广播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的故事,就写了篇很出色的作文《寻春》,这位同学结合本地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
  3、来自阅读的材料。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中无形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
  4、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作为作文中的材料,有一个作文老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就要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也可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也可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
  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二.材料的选择
  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根据材料来源进行材料的分类,根据文体的材料的特点进行鉴别和选择。
  1、生活中的材料具有丰富鲜活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字里行间的名人轶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凡人 事》,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2、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学生创作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其中的材料给议论文、说明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学生要善于撷取议论文的论据,如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然后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如《人的价值》这样的议论文便可以撷取孔繁森、吴大观、钱学森等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正面材料,也可以撷取成克杰、陈希同、陈良宇等腐败分子损害的人民利益为反面材料。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也得到思考,这些来自广播新闻材料也具有导向性的特点,是写记叙文的另一材料。这类材料在广播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广播新闻等媒体材料很珍贵,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3、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作文范例,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充实知识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给学生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精确的语言便是学生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便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作熏陶,也给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材料时,要鼓励学生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诊断、结论、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题库。有些时候学生往往遗忘了课本,其实我们初中的六本语文书,便是最佳的阅读材料,及取材所在内容,其之丰富,归纳起来也叫人惊叹。根据文体加以归纳:议论文材料:立志方面的课文有《理想的阶梯》;学习方面的《勤能补拙》《从三到万》;成败方面《失败是个未知数》,《起点之类》;节俭方面《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俭以养德》。记叙文材料,有写学校生活的材料,如写老师的《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有写学习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家庭生活的《背影》《散步》;有写社会生活的《花市》《落棋有声》《驿路梨花》等。说明文材料,说明科学事理的《人类的语言》,写小动物的《松鼠》。这些来自课本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材料。它们起着典范的例子作用,也可以用在我们写作中,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三.材料的加工
  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1、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以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的生命中春天的珍贵;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一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孩子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2、从广播,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糟粕中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地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去年发生的虹桥垮塌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一名学生就联系《扁鹊见蔡桓公》中所谓的“防微杜渐”的道理加发议论,这无疑是有着较好敏感性的体现。
  3、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移花接木、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这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一学生写母亲为子女的生活奔波,其中写道了“撬牡蛎”,如何让这件事具体化,我让他设置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冬天的早晨),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写出天气的冷,让学生在这特定环境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从而深刻感受母亲的伟大,这样很自然地让材料为中心服务了。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于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让自己胸中有片森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