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动学习”。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自己做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自学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做了学习的主人,就会自觉地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效果就很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人也变聪明了”。那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知识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学习效率,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先导,也是开发智力和成才的前提。
课堂上通过导语激活、情境创设、思维诱导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展示他们能力、水平、才华的空间。具体做法:学生课本剧表演,学生个人资料展示,课堂小辩论、作记者、作老师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更浓,学习热情更高,同时不能忽略第二课堂作用,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辩论、诗朗诵、作文竞赛、小品比赛、学生书法展览等,如此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课外激趣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人格从来说,师生是平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为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爱注入平时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少用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多用商量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尊重学生的愿望,鼓励、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锤炼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在课堂上我常用“老师有一问题不明白,有谁能帮我解答”,“只要你说出让我们信服的理由就行”,“你说得非常精彩”,“老师为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而骄傲”等等。
三.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技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能更加自信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反之,学生极有可能因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而放弃自主学习。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去指导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些最基本的技巧都要掌握。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都不认识,课文都读不懂,还谈什么自主学习。针对此,教师引导至关重要,既要训练有序,还要讲求方法。
1、会听,尤其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听,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授《背影》一课,听范读,然后归纳文章所写的事件,学生们既要记内容,又要概括要点,思想高度集中,学生效率自然提高了。
2、会说,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所得,就是说话能力的关键。比如,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按顺序每天一人上台讲故事、读美文、播新闻、演讲等。课堂上进行有创造性的变换角度的复述,如《丑小鸭》一文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既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又增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勇气增强了,说话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3、会读,教会学生会读更难,因为它的涵盖面广:默读、朗读、精读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训练,都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动员学生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和面。利用读报时间和晚自习,给学生推荐内容丰富的美文,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水平。
4、会写,写包括书写和作文,鼓励学生每天坚持练习硬笔楷书,每周开展一次书法评比,调动学生积极性,坚持写日记、周记和观察笔记,教学中利用一些文学名著所共有的想象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作续写,改写的练习。如续写《皇帝的新装》、改写神话《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由于兴趣浓厚,学生的描写,想象奇特合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应运而生。
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一项需要融入到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我们只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巧,教师,现居四川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