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王安石的《伤仲永》竟有了别样的感触,纵观我县初中生近两年的考场作文和平时的习作,大多文章不值得一看,更别说像小仲永那样“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大多数学生觉得作文就是为了交作业、考试、得分,而忽略了自己能写什么,会写什么。这样的状况,“巧妇”有米也照样为难。自然的,我们批阅的自然有很多是虚假、雷同、程式化、无厘头……的文章。
究其因不是学生的生活素材少,没有什么可写,而是有很多材料,看了很多书不知道拿起来用;不是语言贫乏,没个性,而是很想有表达,却无法清楚畅达地说出心里的话;不是学生冷漠无情,没有真心实意的感受,而是众多的禁区过高的要求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成就了“一凑、二抄、三编”的气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了尝试:重视文本,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在课堂上多练笔,以创造出“可观”(即值得一看)的文章,收获不可预设的美丽。
一.把握“触发”,检索信息,发现素材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觉得与平日所谈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作品《文心》中的一段话。鉴于学生的实际和已有水平,以“触发”为契机,帮助学生检索记忆仓库里写作所需的信息,发现相关的素材。
初中生已有了一定的写作信息储存。教师应善于激活存储,那就需要教师把握“触发”。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本中的某个词、句、段或是某种情感体验就是那个“触发点”,教师依据教材有心地启发、不经意地提醒就是那个“触发点”。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写百草园时他提到了有趣的活动:按斑蝥、翻断砖等。借助文本资源唤醒、打开尘封的记忆仓库,让大脑这部奇妙的机器快速检索相关的信息:捏橡皮泥、搭积木、把玩具分家;生日时往好友脸上抹蛋糕,上课偷偷给前桌背上贴写坏话的纸条……
主体头脑潜存的素材被激活,主体的意识活动使各种信息、情绪、意会相互碰撞。适时把握来自主体深层的心理,头脑潜在的碰撞,把一点、几点或更多点积极的思维“查找”或“搜索”出来,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就像把某一时段的相片全部归在一本相册,形成素材集合。
“触发点”源自教材,语文教材精华荟萃,是最好的“触发源”。现行语文教材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堪称是学生写作的典范。课堂上尝到了触发的甜头,课外的时间、平常的生活才能为亲朋好友的真情热泪涟涟,才能为花开花落欢喜哀伤,才能在自然课的实验中感叹世界的奇妙,才能让报刊杂志的经典之作、生活实践的切身体会成为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练就触发的功夫,培养学生极富个性的心理活动,集合提炼所需的信息,让学生有很多材料可用,有很多内容可写。
二.筛选信息,陈述记忆,形成初稿
写作时,我们不可能把“触发”形成的所有信息都拿来作为素材,而要经过筛选,即通常说的选材。学生根据写作的需要,精心筛选后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打开相册找到所需的照片后陈述记忆里有关照片的故事,形成习作的初稿。
如: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课堂教学时,我把一个教学重点放在了想象上,于是“荒草萋萋”“幽静”“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些“触发点”“触发”的信息便云集心口,那熟悉的记忆中的美丽情景一一再现:“鹅卵石”“百脚虫”“偶尔几声鸟叫”“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将斑驳的影子洒在草丛中”“一阵风吹过,几片枯黄的树叶便飘落在草丛里,蹦跳了几下,又随着流水逝去了”……
存储的记忆外化成陈述的初稿,其特点有时体现为句法结构不完整:只有片言只语;有时体现为句法相对完整:有连贯顺达的完整句子或小片段。“简洁、浓缩、短小、跳跃”是这些初稿的基本特征,能以较短的时间完成思维过程是它的一个突出优点。因为学生不擅长篇大论的陈述,所以教师尽可能地面向更多的学生。但不管哪种程度的学生,难免有这样的时刻:讲话无顺序、无中心……类此尴尬时刻,教师就应给予适时引导与帮助。如:一学生陈述“另一条路的”情景时,用了不少贴切比喻句,可就是天上、荒草、白云、落叶没有顺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我便告诉他,重新理一下脑海中的画面,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说。这样,针对学生实践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并教给方法,持之以恒。学生的记忆陈述能力与水平定会加强,初稿的形成也会趋向“生动、形象、具体、有味”。
学生能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陈述,那是学生沉睡的记忆被唤醒,曾有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这样的唤醒和调动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的多彩,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不断地体验、感受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充实学生的记忆仓库。这样形成的初稿,虽不成熟,但就是写作最好的样本,就能为文章的“可观”(即值得一看)做最好的服务。
三.组织信息,课堂练笔,文章“可观”
初稿的思维不够成熟,是因为口头陈述受课堂时空的限制。况且,这样的口头初稿离文从字顺尚有一段距离,更别说“可观”了。要使文章达到值得一看的程度,还得借助文字迁移,文字表达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文字表达,即写作,是组织信息的过程,把初稿有序化与优质化,或进一步挖掘,实现低层次加工向高层次加工的转换,促进学生对初稿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从而使课堂习作达到“可观”的程度。
这个“可观”的程度并非遥不可及。简单地看,作文就是用笔和人说说心里的话,用笔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和人交流和人谈话。如果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去考虑,以人为本,把写作定位在是一种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上。我们又给他能活跃记忆的刺激,让他有表达的可能,有表达的需要,他就不难,还会变得很愉快。这样他的文章就能文从字顺、清楚明白,有真情实感。我们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吗,偶尔一个不起眼的孩子就写出了让人“心为之一动”的文章。
如:由冬天的百草园想到的
雨后的竹林是很热闹的;雨停了,就吵开了。……踩着一地的水洼子,把裤子溅得满是泥点,……找来一个网罩,握在手里,故意走得声音很大,那些藏在绿色里的,也蠢蠢欲动了,越唱越欢,叫声越大,就越多,那是林蛙……手一动,就全进兜里了……
这个孩子的写作水平并不强,可读着他的作品却感觉是那样的有滋有味,没有太多的“人为”要求,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值得不只一看,文章的“可观”足见一斑。
借助书面语言把初稿中的客观事物、细腻的情感准确有序的外化,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尤其是优秀的习作,更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个性的创造魅力,学生的文章会因此而更加细腻、美丽,我们期望常有“心为之一动”的文章出现,也期望有更多的文章值得一看。
四.及时面批,有效评改,收获美丽
篇幅不长的课堂练笔,老师批阅起来省时、便捷,学生面批的机会多,面也广。面批时教师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如果是后进生,其作文在思想上有一得之见,在写作技能上有一寸之长,都应及时给予鼓励,给予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如果是优等生,那就要求“文理皆有可观者”,向美文靠近。
批阅之后,要让学生修改。即使是天才的仲永,也不见得篇篇文章都是精品,所以就有了王安石反复修改出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有了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经典名著《红楼梦》,我们的习作更经不起认真的推敲。让学生学会修改,修改是文章走向“可观”,收获美丽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自行修改,无效又费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个别,或整体地教给学生修改的基本知识,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让学生有用、有效地修改,相信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美丽。
原稿:单是这儿优美的鸟叫声便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散步,这里空气清新,……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了。你听,那儿还有流水声,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水中有许多的小鱼小虾。
修改后:单是这儿优美的各种声音便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散步,有清脆的鸟叫声,……耳边响起悦耳的“沙沙”声;还有那流水,正“叮咚叮咚”唱着歌。
多读几遍,多修改几遍,定能修改出属于自己的经典。批阅修改后,要结合点评才更有效。讲评时,可多找几篇进行组合,使学生既觉得是自己的缺点,又认为不是自己的作文,以保护其自尊。对好的作文,一方面,采取示范朗读、张贴于墙、装订成册、向报刊推荐刊登等措施,使优秀作文发挥后续作用,激励学生写作的自信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则要严格要求他们,及时指出他们每篇作文的不足之处,防止自以为是,不思进取。
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头脑中有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个与年龄相符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而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发展变化的,有着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学生原有的记忆存储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在“触发”“文本”“面批”“点评”等外部刺激下,在认知结构能动作用下,主体的认知结构趋向优化、完善。而这最终就是学生能愉快地、文从字顺地、真情实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思考与感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写出“可观”的好文章,收获不可预设的美丽。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让文章更好地走向“可观”。
让“可观”发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和“语言的底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奠基”,让学生于漫漫人生中受用不尽。
陈英玮,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