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15

  

语文课应是一场美的盛宴

◇ 王章材 胡志芳

  好几次外出观课,越来越多地发现,我们的语文课似乎进入了另一种误区:工具性、人文性凸显有余,语文课内在美表现的张力不足,导致语文课美点不显,了无生气。此时,语文教师就应让课堂充分彰显美的力量,让语文课以一种优美的姿态站立起来,从而让语文课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美的盛宴。
  一.以身示范,炫出语文美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这个读既指学生的美读,更指教师的美读,教师不愿读、不敢读,或者读不好,这是教不好语文的。
  何谓“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教师美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的过程,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深,美感随之增进。
  文本的形象色彩,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美读来体现。有美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借助诵读课文的轻重缓急、停顿间隔、情感处理等来创设令人如痴如醉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随课文情感的波澜而动,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去,体味其中的韵味,进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训练美读时,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风格,读出不同的情感和韵味。这种唯美氛围的营造,恰到好处地带动了学生品味、创读文本,继而有效形成了师生思维上的情境,其教学语言和学生的表达均富有很强的文学味及高层次言语活动的表征,帮助学生逐渐入境、融境、悟境,而其后学生精彩的个性阐释,就证明了他们已真正品尝到文之意、文之韵、文之涵,炫出了“语文美”。
  二.品鉴语言,迸发语文美
  “语文美”源于文本,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中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什么叫咀嚼和玩味语言?就是紧扣文本,品味这些质美意深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去理解文中的句式、修辞、标点的妙用,做到细读、深读、反复读,使语文课堂洋溢着特有的文字魅力。品鉴语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文本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其二、语言的规范美。文本中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其三.语言的艺术美。孔子说过“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
  如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中一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则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谦谦君子风度,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这都是文本的思想美。
  语言审美是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无所适从,很难产生审美的乐趣。所以,我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双向水乳相济,美的语言、美的氛围与美的情绪相融合,逐步实现课堂之境、文本之境、思维之境的三者统一,共同迸发“语文美”!
  三.创设意境,烘托语文美
  画家创作讲究意境,一朵花,一片草地,都是美的意境。读中有思,思与境借,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不创设审美意境,就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可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另一种是开辟第二课堂创设情境。以古诗词的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诗词容易产生“隔膜”,认为晦涩难以理解。因此,要让学生美读,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必不可少,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才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零距离”接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让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到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文本,让学生拥有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从而让语文课成为一场美的盛宴!
  
  王章材,胡志芳,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语文课应是一场美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