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99

[ 陈春华 文选 ]   

巧设悬念 尺幅兴波

◇ 陈春华

  我们先欣赏冯骥才小说《神枪手》:
  玻璃花叼着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啪”一下,烟头被打灭,“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啪”帽子被打飞了。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这时打开洼地跑来一少年,递给他一张帖子说:“我师傅要会会您。去么?”
  “去就去,三爷怕嘛!神鞭都叫你三爷吓跑了!”玻璃花毫不含糊,气冲冲跟在后边走。
  他随这瘦小子从大道下到开洼地,一看不是傻二吗!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
  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我们就打这个。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闪亮,像一颗耀眼的星星。
  “你瞧好了!”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傻二没答话。“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你算说错了!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怎么样,咱俩玩一玩?”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
  “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带那瘦徒弟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节选自冯骥才的《神鞭》)
  这节选的文字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傻二由一个“神鞭”手进化成一个“神枪”手的传奇。虽是短短的几节文字,却写得波澜起伏。第一节接连写玻璃花的“烟头”、“烟卷”、“帽子”被打飞,这就在无形之中设置了一个悬念:是谁有如此之功夫?此为悬念一。洼地跑来一少年递上一请贴,却未说下书者是谁。此为悬念二。玻璃花见是自己非常熟悉、且为手下败将的傻二,他竟敢下挑战书?于是拍拍别在腰间的小洋枪示威,意思是说,你已经没神鞭了,还与我斗。此为悬念三。傻二亮出别在腰间的六眼左轮小洋枪,指着悬挂在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的吊着一个铜钱。意思不言而喻。此为悬念四。玻璃花说:“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傻二说:“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是悬念五。把这几个悬念融在其中,读者的阅读兴趣被掉得老高。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不得不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继续读下去。
  “悬念”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点点悬念,就不好巧妙生动地设计情节,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读者读得索然寡味。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才可“解”开此“结”。此“结”一般“解”在文章的结尾。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也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局部章节或某一具体场面,它是事件整个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把它精心编织到整个情节发展之中去。《驿路梨花》就是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解放军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还有的将悬念放在结尾,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电影《小街》。
  如何设置悬念?关键是要写好事件。可以按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1.营造氛围,制造悬念。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揭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
  2.张本蓄势,引而不发。“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引而不发”,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人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要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水到渠成,点题明旨。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圆满解决,使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
  设置悬念,要熟练运用以下方法:
  (1)无巧不成书。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如《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3)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如《同志的信任》,文章如果不把那段紧张而有神秘的情节放到开头来写,恐怕就很难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也很难表现出当时那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以及素不相识的革命者之间那种同志般的信任。(4)巧妙的误会。如《驿路梨花》的两次误会: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以为哈尼小姑娘是梨花。
  设置悬念时应注意: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陈春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巧设悬念 尺幅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