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91

[ 吴蓓 文选 ]   

高三语文教学如何引领经典阅读

◇ 吴蓓

  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既具有工具属性,同时还有人文属性,因此阅读教学是把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糅合起来的工具。而高三语文是高考的关键,经典阅读是语文中的精髓,经典的文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好的阅读对于提升高三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更好的文学素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经典阅读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当然首先应该是要有积极的鉴赏经典阅读的态度。具体到一篇文章,我们仅仅知道它写的什么内容,用的什么表达形式,这些还不够,我们只有深入到文章的里面,运用想像再现文章所表现的情境,这样才能称之为鉴赏。因此教学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阅读使学生具备内容和对表达技巧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二.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方法
  高三语文经典阅读方法的把握是关系到如何又快又好地认真阅读一篇文章的最关键步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都会采取一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主要采用的阅读方法有:
  1.诵读法。通过反复快速的朗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内容,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直到把文章的意思全部理解清楚为止。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短小精悍的诗歌或者通俗易懂的散文。
  2.研讨法。每个人的思想总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组织学生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双面对话和讨论,对对方的观点加以评论,从而完善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研讨的成员主要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缺点是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3.比较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与阅读,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联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找出文章的相似和区别之处,从而培养读者对结构体系知识的了解和内在构成方式的把握,建立前后联系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高三语文经典阅读鉴赏的具体步骤
  经典阅读是高三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经典阅读,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原则方法才能得以体现和评价,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技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得到完善和提高。因此,要提高高三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经典阅读的水平和能力,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阅读文学作品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文章的语言感知为基础,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想象和共鸣,最后促进人们的理解和思考。当然文学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仅的停留在语言的感知上还应该在感知作品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刺激去联想和体会写作者直观形象背后的韵味,并在通过感官揭示作品意味的同时通过积极地组织和建构对大脑中作品新的构建赋予新的含义,从而产生审美的直观性与创造性,在两者的结合上去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2.品味语言,再造想象。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特征,是一种先天的潜能。同时,语言构思成一段话以后将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志的体现,它能反应作者的内心世界。哲学上对想象的定义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再生出来的,文学作品只有借助于想象才能产生美。经典阅读的一个最大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的文字转换成为自己头脑中的想象,并且展示出生动具体的意象。因此阅读者在阅读经典文章的时候,除了要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外还应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回顾,加入某种想像进行必要的补充。
  3.揣摩意蕴,审美判断。意蕴是词语的情境意义,也就是说语文阅读必须从多角度、多方向地伸展思维视角,把某一词语和句子所传达出的客观形象置入当时特定的与之相关联的时空范围和“关系形象”中加以考察。而审美判断呢?这也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读者对自己的审美感受、体验、认识做出的正确的判断。例如:王国维在诗中写道“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一个“弄”字把景物拟人化,使得景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从意境的角度审美,体现了此人对月夜独特的感受。当然审美判断是在对文章进行深入地分析,然后综合各个分析的要素才得到的,可以说没有分析就没有审美判断和结论。
  
  吴蓓,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高三语文教学如何引领经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