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三反一的内涵及模式结构
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举一反三”中演变而来的。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举一之后反三,但实践证明,这常常只是教师的一种希望而已,许多情况下,举三后能反一就很不错了。为了让学生学一类会一类,即触类旁通,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了“作家指路——老师搭桥——同伴帮助——自己创新”这一模式,其中,“作家指路——老师搭桥——同伴帮助”属于“举三”,“自己创新”属于“反一”。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一个对话过程。作文怎样教?举三!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倾吐,必须先吸收。举三就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大量地吸收,反一就是让学生把阅读所得所感等通过自己的加工后倾吐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举三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这种“教”中不懈地“学”,才能“学”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特有兴趣的重要条件。”
2、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举三”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借鉴的范例,“反一”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举三”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的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将理解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这种训练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反一”是语文的使用,能让学生使用技能,养成习惯。
三.模式的操作流程
作家指路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老师搭桥就是老师用“下水文”做具体指导。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作品吸收内化。教师写好下水文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变成学生,用学生的眼睛看,用学生的头脑想,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这样的下水文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文章与自己的水平贴近,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文章的绝妙之处,产生“跳起来摘苹果”的愿望。这样的下水文才具有针对性、示范性、指导性。
同伴帮助是指学生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当今学生,手中有不少的优秀的读物,诸如《优秀作文集》等。这些读物,思想内容、写作技法、语言特色等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和学生基本同龄,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它的作用。
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当然,我们所指的创新就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
构建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学的无序状态,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发挥课堂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中,不能把教学模式搞成固定的程式,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不同,灵活地变通。
陈严,陈鸿儒,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