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2、通过朗读、质疑和短剧表演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预习指导:(小组自选展示内容)
1、归纳整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搜集资料,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小组质疑。(先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留在下节课交流。)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短剧或对话练习。(可招聘演员,提前排练)
学习展示:
一、朗读 把握情感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逾 邺 戍 妪 咽
2、表演读,力求读出感情。
⑴对照注释读,理解诗歌内容,基本把握感情基调。注意重点句子语气。
⑵各小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展示。
3、归纳古诗朗读的步骤:
①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②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③第三步——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④第四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研读 质疑释难
㈠组内质疑讨论,然后展示讨论成果。
预设问题:
1、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三个方面: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2、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悲楚,注意两个感叹号的强烈语气,指导读,读出这种强烈的对比,体会老妇的悲苦与无奈。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3、那么吏到底在老妪家说了什么,致使老妪不得不去河阳应征?请根据上下文补出吏与老妪的对话。
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㈡总结交流话题:
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他始终一言未发,他为何不站出来阻止官吏的行为?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三、演读 理解主旨
将课文编成课本剧,选择自己理解深刻的剧目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背读 拓展延伸: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或把课文改写为一篇课本剧。
点评:
课堂究其实,应该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此教案的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分层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释难,运用这份教案,我受益匪浅。
一、自主学习 “读”为导航
诗歌要想唤醒它本身的生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句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的教案设计以“读”为导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朗读中个性得到飞扬,情感得到升华,自读自悟,乐在其中。
二、分层教学 循序善诱
学生因阅历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都会有或浅或深的表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层次各不相同,面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设计中注重了分层教学。
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朗读,把握情感——研读,质疑释难——演读,理解主旨——背读,深化情感。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而每个环节都根据不同的学情来分配合适的任务,达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生命的活力,展示个性的目的。
三、质疑释难 生成美丽
生成,是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生命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提出疑问——小组交流 组内解疑——全班交流 共同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疑,疑中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程建波,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