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37

[ 陈治勇 文选 ]   

从《蝉》的教学看文本突破口

◇ 陈治勇

  《蝉》,篇幅短小,内涵深刻却似乎一目了然,若不细细品味,很难有深入灵魂的感慨。拜读文本再三,终于发现躲在字缝中的虚词是作者传情达意的关键所在,倘若去掉虚词,文章则将文不成文!犹如鲁迅发现字缝中的“吃人”一样,我忍俊难禁,欣喜若狂!山重水复,终于有了柳暗花明,我终于为我的文本教学找到了突破口!从挖掘“虚词”的含义进入深度语文教学,短文长教,浅文深教!
  那么这些虚词它们传递的情感又是什么呢?我把我的理解批注如下: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还……就……这一虚词组合进一步突出了蝉鸣之早,呼应前句“今年,蝉鸣得早”,若去掉这一对虚词,表达之情感将大为失色,虽如此,但还不能显露作者的情感是喜欢还是厌恶。】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一个“烦”字,情感全出,但着一“很”字,使厌恶之情添加十分,同时,这一“很”与前文的“还……就……”、“更”等虚词组成一个情感递进链,将作者对蝉鸣之声的厌恶至极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与下文明白蝉的生活之后所表达的肃然起敬之情呼应,使文章波澜起伏。】。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是这样子时的一种惊讶。】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竟”字表明作者对形体弱小但响声洪亮,持续时间之长的蝉声的厌恶与吃惊】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何必……只不过”显示了作者对蝉的蔑视与厌恶透顶!夏天不是每年都有吗?有什么好叫的?真是一只少见多怪的蝉,无知的蝉!】是一个夏天罢了!
  【文章至此,作者通过一系列虚词的运用将对蝉的厌恶蔑视“很烦”之情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呈现于读者面前!】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一个“才”尽显友人对蝉的等待之久对生命的执着与认真深感敬佩之情】等到一个夏天。就【尽显友人对于蝉生命之短暂的惋惜之情,与“才”相对,敬佩之情流露无遗,更表明蝉之坚强、执着之品质】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生命之短暂,心情之惋惜、感叹、同情】完结了。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对友人之言的疑惑,并且此时作者的心情由此开始转换,疑惑与惊奇、惋惜之情皆有,】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道尽蝉之生命历程之无奈,一声“就是”道尽沧桑,也道尽无奈!】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不得不”也,蝉本可以放弃,但之所以“好好活着”,为的就是生命的延续,责任之大,担当之坚可见一斑,孔子谓“任重而道远”,蝉也当之无愧也】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为的只是”也,目的之单纯,对责任之担当的坚定决心,于三字中汩汩流出。】要好好的活过。
  哦!【一字之“哦”!道尽惭愧,道尽敬佩,那油然而生之敬意如丰碑不觉间平地而起!至此,文末之“宽恕”已不言自明。】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不尽之情百感交集:同情、惋惜、敬佩之情难以吐尽。】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由此,文中之情感虽显而易见,但倘若去掉虚词,那种种情感就显得是如此的单薄,如此的无色与无味,文章之所以入选课文,之所以读之令人动情,那功臣该由那“名不副实”的虚实享受,名虚实不虚啊!
  因此,本文的教学要想柳暗花明,必从虚词找出路,来达到平中出奇,淡中见浓!于是,本文的教学设计就有了思路,从虚词中寻找教学的脉搏!在《蝉》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从“很烦”到“肃然起敬”再到“宽恕”是显而易见的,关键点是促使作者产生态度转变的虚词的挖掘与落实,当虚词的深意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时,我们的教学想不成功都不容易。
  顺路识真知,我在教学时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来切入。并抓住“烦人”、“宽恕”这两只文章的眼睛来窜起全文的教学。
  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将这句关键句以诗歌的形式来呈现:
  斜阳里,
  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并以深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朗读,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不单薄的问题: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蝉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烦人”体现在何处?
  “烦人”一词贯连文章前半部分,作者情感虽然明了,但却难以使学生动情,在此中情况下,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删去虚词的语段,再逐步呈现原文。
  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第一次删去虚词和“使事忙的人听了烦。”请生体会情感——读不出“烦”。第二次加上“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体会出“烦”。第三次出示原文,比较哪个更烦,层层深入体会虚词的妙处,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朗读指导,使学生深入体会虚词的作用。以此种方式阅读有关“烦人”的语段。
  同理,以此方式教学“烦人”“宽恕”语段。
  设计过渡问题:“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很厌恶蝉,但其为何又“宽恕”蝉了呢?”
  接着,理解与练习相结合
  理解:
  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那本来的生活历程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要好好的活过。
  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练习
  “我认为:这个句子中的‘ ’字(词)用得好,它体现出友人的感情,友人仿佛在说:‘蝉啊,你’。”(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相结合】
  通过这一设计,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深有体会,再次朗读时,那种敬意与同情已于声音中传露得淋漓尽致。对生命的认识已从道理的认可转变成情感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我再对文末之句进行挖掘:
  【我在斜阳里,因为想起秋风颜色,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在这个句子中,为何是斜阳而不是朝阳?秋风有颜色吗?为何“我在斜阳里,因为想起秋风颜色,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斜阳虽美,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人觉得日暮图穷,因此,看到斜阳,我对蝉的生命之短暂感到可惜。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枫叶火红,果实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之喜悦,但对蝉来说,秋天不是收获,而是死亡。
  蝉虽然生命短暂,却执着等待,好好地生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华年,让生命充满了意义,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至此,文本的教学已大获成功,我再以冰心之散文《生命》对于生命认识的语段做结语,配以音乐深情朗诵,至此,学生的情感教育水到渠成。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语文朗诵之美,学生对于虚词的认识也较为深刻了!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是在诗意阅读中完成的,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突破点,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这个点,《蝉》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虚词的内涵,很多时候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很有帮助的,他会让你平中出奇,柳暗花明,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达到了连贯紧凑,诗意充盈的教学效果。
  
  陈治勇,教师,现居浙江松阳。

从《蝉》的教学看文本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