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50

  

读懂诗才是诗歌鉴赏的关键

◇ 黄学军 徐颖

  目前,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分值是8分,可是大部分学生不管怎么做最后只能得4分5分或是更少,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是教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了教授答题技巧、答题模式,而学生呢,只是生硬地死板地去记忆这些所谓的模式、技巧,而他们对很多诗歌是什么意思还没弄懂,那怎么去运用这些技巧和模式?所以说,学生得不了高分,究其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歌。因此,读懂诗,才是诗歌鉴赏的关键。那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让他们读懂诗呢?
  首先,要多读诗,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读懂诗的一个重要前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诗更是如此。只有多读、熟读,才会产生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学诗的现状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读诗,所以也就谈不上读懂诗歌。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老师也曾经感慨过:“一般青年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这也恰恰道出了学生读不懂诗歌的一个普遍原因。不爱读诗,就更不喜欢去学习、理解、感悟诗歌,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课上只能硬着头皮被动地去记每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完了诗歌而不懂诗歌的意思。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培养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有兴趣主动地意识到读诗的重要性,主动地挤出时间多读多背。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为其配上画面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比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听取配乐朗诵,然后再让他们听王菲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让他们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不自觉就产生了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收看一些专题讲座,拓宽知识面,比如不定时地根据情况组织学生观赏《唐之韵》;也可以组织一些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等等。总而言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多读诗歌,形成习惯,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语感,达到“其义自见”。
  其次,要知人论世,这是读懂诗的一个重要条件。
  知人论世,源自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也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读懂诗,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个性修养、品德情操、诗风语言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在平时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互联网,搜集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一方面可以养成诗歌鉴赏的良好习惯,每次鉴赏诗歌都能去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作者诗派、语言特色等,另一方面储备了大量的相关诗歌作者的信息,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轻车熟路,更好的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时,让学生首先从各方面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后期由于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多写凄楚悲愁。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明确该词的写作背景,该词是词人在南渡后国难家愁像铅一样积压在心头的情况下而诞生的千古绝唱,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词人为什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什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为什么会选取“淡酒”、“急风”、“梧桐”、“细雨”等带有伤感色彩的意象了。
   第三,掌握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是读懂诗歌的一个重要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也就是说,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才能有利于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和作品意蕴。比如“诗眼”。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揭示诗歌主旨或体现诗人情感的关健字眼,透过诗眼,我们能直接把握作者的情感。比如,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我们不难发现其“愁”字就是全诗的诗眼,“愁”总领全篇,并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其“狂”统摄全词,是全文的词眼,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誓杀匈奴的豪情壮志。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品位的鉴赏活动。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不管怎么说,读懂诗,这才是诗歌鉴赏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黄学军,徐颖,教师,现居山东沂源。

读懂诗才是诗歌鉴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