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744

[ 谢青 文选 ]   

反思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

◇ 谢青

  对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该如何正确讲读?对这些经典文学的学习又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阅读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只有把文学作为“人学”来关照,并为之付出情感,才会对作品有更深入地解读与感悟。在此,笔者对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与反思。
  一.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与思想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中外古今的名家名篇。这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提供了范文,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还具有很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于漪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做人的高标”。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写的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帝国主义电影宣传对作者的强烈刺激等关键段落,都不应只从写作材料、写作方法上平面地理解,而要充分地“载道”、“载情”,让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民族自尊的感情自然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二.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因素的把握
  文学因素,一般来说是指人物形象、意境、主题、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结构技巧等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基本因素。下面笔者只从人物形象与主题二个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常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只满足于给人物贴上一些抽象、笼统的个性标签,把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到“知人论世”。指导学生利用有关的背景材料去历史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正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教学《威尼斯商人》一文,如果不了解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其他的人文主义思想,那么,对安东尼奥侮辱犹太人的种种行为等问题就很难理解。
  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正确地把握主题。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还可以允许保留,不必强求一律,更不能以教师的标准一统天下。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深入钻研课文的积极性。这其实也正是《学记》中“道而弗牵”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欣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学阅读活动,因此,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文史知识和文化史知识。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好这些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文学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经典文学作品教学要探寻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心理轨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深邃意蕴和内在美,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如于漪在教学《海燕》时,就用沈德伦作的水彩画《海燕》为触发点,驱遣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四.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与审美教育
  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情文并茂,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利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进行审美教育,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创设审美情境。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受教者施加影响,从而调动的学生审美激情,产生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2.激发审美情感。激发审美情感的主要方法是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可见美读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3.诱发审美体验。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诱导他们进行审美体验,设计审美论题,尝试让学生写评析作文,但要注意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
  4.展开审美鉴赏。采用自由讨论鉴赏,让学生充分发表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采用定向式讨论鉴赏,有利于学生间审美信息的传递,相互借鉴。弥补审美失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作归纳综合,总结讲评。
  总之,语文教师要真正地把人文建构思想贯穿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之中,善待经典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就会让这些“经典”在新时期依然焕发笑颜。
  
  谢青,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反思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