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接手初三毕业班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学生的语文积累极度贫乏,另一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根本没时间阅读课外书。由此,我深感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大力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迫在眉睫。然而课外阅读材料内容繁杂,深浅不一,所以,开展课外名著阅读需要统筹安排,系统规划。下面谈谈对课外名著阅读的具体安排。
一.制定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名著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制定阶段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伊索寓言》、《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名人传》,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的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
课内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如果缺乏指导,学生虽然有阅读的热情,但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进行了以课本为基点辐射性阅读的指导。以课本为基点的辐射性阅读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以某篇名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为了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与艺术风格。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弗尔海港达弗朗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据此,我向学生介绍作者蜚声文坛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莫泊桑堪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重视行文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洗冼炼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种辐射性阅读使学生对作者的艺术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一题材的作品辐射。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同一题材因取材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文章。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何其芳的一首现代诗《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同时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何其芳这首写秋天的诗,着眼于乡野,着眼于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而老舍的散文《济南的秋天》,着眼于济南的山,济南的水,作者以温馨的笔触,亲切地口吻描摹了他心中秋天的济南,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同是秋天的题材,因落笔角度不同,而使文章风格迥异。推荐给学生阅读品味,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3、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学生介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辐射。其目点是让学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的掌握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茨威格的文章《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一位长相平平、目光犀利的大文豪出现在学生面前,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托尔斯泰我们还须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可向学生推荐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使学生真正了解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思想的深邃。同时,向学生推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使学生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他在俄国历史进程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王金凤,教师,现居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