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9期 ID: 140692

[ 孙立权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美感与深度

◇ 孙立权

  为什么高中学生普遍地轻视语文,不爱听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原因很多,外部的,内部的,主观的,客观的,都有。如果从语文教学内部找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美感,一是缺乏深度。
  先说缺乏美感。许多语文老师讲课,在学生那里的反应是,你不讲还好,我自己读课文感觉很美,你一讲,大跌眼镜,大煞风景,甚至觉得恶心。我常常感到:如果课文是一个人的话,他一定会把语文老师告上法庭,罪名就是语文老师虐待课文,经常对课文施以野蛮残酷的家庭暴力。语文老师要“讲”课文,这就离不开“分析”。“分”和“析”从造字法看就是用刀、斧(斤就是斧子)将物体肢解。许多语文老师倒是“深明”祖先造字本意,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断臂少腿,血肉模糊。这样分析的结果是:课文本身的美荡然无存。在语文教学科学化理念指导下,许多老师讲课文时重视科学分析,但是忽视了审美沉醉。如果以纯粹的科学方法来分析文学课文,就会使优美的文学作品带上工厂熔炉的烟火气,会煞风景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曾担心对科学的过度崇拜会损害人文学科。同理,对教学科学化的过度崇拜也会戕害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科学化必须辅之以艺术化才能富有生命。看来,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审美了,语文教学应该“回娘家”了,审美是语文最亲切的“娘家”。回归审美,是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矫正。
  回归审美,首先要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舞蹈起来。语文老师是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所以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准确、规范、深刻以外,还应该富有美感、幽默感。在语文课堂上,一女生一脸迷惑地问了一个非常天真的问题,别的学生表示不以为然,而语文老师则评价道:“多么轻盈的迷惑啊!”这就是富有美感的语言。我在讲《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畔唱的两句悲歌时,是这样总结的:“这两句诗穿越了时空,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大家想一想,虽然你不是壮士,但是假如你置身于一条寒冷的水边,置身在瑟瑟的秋风中,虽然你不是壮士,你也必有壮士的情怀。所以这两句诗不仅属于荆轲,它还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表达了人类永久的、普遍的情感。这也是易水送别能够在历史上那么有名,成为千古一别的重要原因。”这种设计,体现了一种审美追求。
  回归审美,还要重视课文的艺术性。课文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容器,不总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课文作为语言的艺术品,自有其伟大之处,自有其不可小觑的艺术性。所以,课文的艺术问题是课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如果只顾挖掘课文的认识价值而忽视作者形式上的努力,那就枉费了作者的巧思妙构。告诉学生课文的认识价值,只是在向学生灌输观点,而告诉学生作品好在哪里,尤其是引导学生领略作品更幽深处的风景,则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课文的艺术性,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再说缺乏深度。如果课堂上只有笑声和掌声,只有音乐和画面,就是没有深度,那就是虚假繁荣,是不值得提倡的。深度语文课堂才是具有持久魅力的课堂。我曾听到一个高三的学生说:“现在的语文课我从来不听,因为他(指他的语文老师)讲的我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不会。”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深度。
  什么叫有深度?除了指教授的知识深,更应指教授的问题在思想认识、思维方法、审美判断上有启迪作用。比如古诗词中一般都说“西楼”,如“无言独上西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基本不说“东楼”,为什么?因为“西楼”是思念者所居之地,日月都是东升西落,“西”有走向落寞、走向尽头、走向悲伤、走向生命的黄昏之意。这就给人以启发。讲《归去来兮辞》的自我实现、精神还乡,这就叫有深度;讲《赤壁赋》表现出的自我救赎,这就叫有深度;讲《老人与海》表现出的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现代人自我角色价值不能实现的困境,这就叫有深度。
  讲深度语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接受不了怎么办?我给出的方法是:让理性以感性呈现。这是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一切学科教学)的奥妙所在。理性是语文的一翼,感性则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另一翼,而且要让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讲陶靖节之《归去来兮辞》,讲至靖节已至自我实现之人生境界时,我不是空谈人生玄理,而是以文中三次对“门”之描写(乃瞻衡宇、稚子候门、门虽设而常关)为依托开示学生:人通过门从自我走向外界,又通过门从外界走向自我。归家途中对家门之瞻望与归家后家门之常关,即证明其身心俱回归家园之热望与决心。这就是让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
  
  孙立权,教师,现居吉林长春。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美感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