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26

[ 陈锡银 文选 ]   

关于“上课开始方式”的思考

◇ 陈锡银

  在一次校青年教师沙龙上,年轻的徐老师谈到那天早晨上语文课的情景:上课铃声响过以后,学生仍不能安静下来,她等待2分钟后,学生还是不够安静,于是她决定改变原先“上课、起立、师生问候、请坐”的上课起始程序,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站着上课吧!只有回答出老师问题,才能坐着上课。”结果在4分钟后,全班同学都通过快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顺利坐下,开始认真听课。那一节课学生的听课质量很高,学习效果出奇的好。她说,没有想到改变了一下上课开始的方式,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这个故事,同样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看到每一天,在不同的课堂里,上演着同样的开场白,宣布教学活动的开始。对教师来说,这似乎天经地义;对学生来说,也习惯成自然了。然而,这样的方式有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展开一次调查。
  调查表明,虽然教师们对“上课仪式”的效果不甚满意,但是相当多的教师未考虑过采用新的上课开始方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反思意识的缺乏。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在“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这样的开始方式中,师生可以互相问候,彼此确认身份,宣布课堂教学正式开始。这能很快唤起学生对规范情境的认同感,简便、迅速,所以大多数的教师都愿意用这种方式开始上课。
  然而,一种行为长久地只用一种模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而其实质逐渐丧失。所以当这种上课形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便变成一种“上课仪式”。成了仪式,问题就来了:单调、机械、压抑。原来师生双方愉快的问候,现在成了空壳而无实质交流。
  尽管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上课仪式”效果不好,为什么还在用呢?
  从教师对待学生在上课仪式中出现的不协调行为所采用的“重来”和“罚站”措施来看,说明教师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轻视与不尊重,是不遵守课堂规范的表现,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因此,采用这些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遵守情境的规范,必须尊重教师的权威。在文章的开始谈到的案例中,教师采取“站”的方式来开始上课,其实也是想证明教师的权威必须尊重,让孩子感觉课堂的严肃与紧张,从某一角度看是对学生的一种压抑。后来,我与徐老师交流,她也说当时这样做是想吓吓孩子,希望他们尽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的行为在暗示和强化学生接受这种方式,其实正是捍卫了自己在课堂中的威严,说明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课堂的师道尊严上。“求同”“统整”和“从众”的心理,促使教师一次次地重复着“上课仪式”。
  如何使上课开始方式变得有效?
  
  一、 应重视人性化
  
  注重人性化,就是以学生的需要、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切身需要,我们可以从物理和心理两方面来考虑。物理方面,如将刺耳的铃声改成轻松的音乐,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放松;心理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规范他们愿意并愉快地接受情境唤起的方式。前不久,我们去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参观学习,老师在上课前说:“请把你的眼睛和耳朵借给我可以吗?”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感到被尊重。人性化的课堂情境的唤起应是教师内心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教师要懂得放弃控制,尊重学生人格。
  
  二、 应师生共同协商
  
  前面提到的徐老师,当她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便诚恳地把这个问题向学生提出,和学生协商,怎样在上课一开始就能让所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责任呢?他们约定上课一开始,如果全体同学都能做好准备,就奖励2分钟自由活动时间,积满40分钟就可以玩一节课或干自己喜欢的事。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很遵守约定的规范,下课时同学相互提醒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开始学生不要起立,只和老师互相微笑、问好。当规范情境的唤起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时,学生就感到有责任遵守有自己参与制定的这种规范情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师生共同协商有利于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

关于“上课开始方式”的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