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13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切入技巧

◇ 蔡 强

  自2002年古诗鉴赏题改为主观题型以来,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命题一直都在考查方式和设题角度的出新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下面就以2005年高考部分诗歌鉴赏试题为例,从高考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来研究总结其设题的切入技巧,以期对平时的诗歌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 由异文切入,张扬个性
  
  异文是指同一文献在不同版本或其他著述引文中的不同文字。古代的诗词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常常出现个别字句相异的现象。而实际上这些异文往往能体现古人炼字写意的功夫或不同审美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再加上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本来就渗透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体验。因此,命题者由异文切入设题,能给考生提供一个广阔、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考生的个性,从而实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理解”的个性化阅读,符合文学鉴赏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尽可张扬个性,见仁见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但考虑到高考命题的自身特点及实际阅卷的可操作性,此类试题的答案虽然丰富多彩,而实际上却有一些内在的原则性要求。
  比如福建卷要求考生就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与另一版本的“雁别秋江去”进行比较,看哪一句更妙。考生选取哪一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但不管选哪一句,最后都应总结到“反映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点上,这样才符合整首诗的风格、写作背景以及写作意图。
  
  二、 由诗论切入,巧妙引导
  
  这是近几年诗歌鉴赏试题中最常用的一种切入技巧。古人的许多诗论精辟睿智,颇有点化之功。诗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诗歌的解释说明,这无疑为鉴赏作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导引。命题由诗论切入,实际上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可以以这些具有点石成金之妙的诗论为线索,明确测试意向,按图索骥,将自己的鉴赏感悟形成文字,确切地表达出来。可见,诗论是考生鉴赏答题的“方向标”,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
  例如江西卷钱锺书称吴涛《绝句》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又如全国卷I李华《春行即兴》,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很明显,试题中的诗论给考生指出了鉴赏的思路和构建流程:江西卷要求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情味”(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全国卷I要求从诗人“春行”的所见所闻(绿草、芳树、山泉、花自落、鸟空啼)来感受作者的心情(凄凉、伤春)。
  
  三、 由字眼切入,管中窥豹
  
  语言是形象塑造、情感寄托的载体。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力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讲究尽可能以很少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内涵。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可以说是作者精心锤炼的;“诗眼”更是全诗的传神之笔、精妙所在。以字眼切入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考查考生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和把握情感的能力,可谓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
  例如天津卷汪元量《湖州歌(其六)》,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上海卷李白《望庐山瀑布》,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其中,“望”字统领全诗的景物描写;“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试题的切入仅一字,但检测的内容却涉及到构思结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等。
  
  四、 由技巧切入,披文入情
  
  技巧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情”是指读者由文辞入手,在熟悉作品的意象、表达技巧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其情感主旨。这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的鉴赏过程。从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切入设题,命题者的测试意向并非仅局限于技巧本身,其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情感主旨。所以说,技巧切入遵循了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披文以入情”,因辞会意。
  例如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解答此题,确定第三联所用的艺术手法仅仅是鉴赏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分析艺术技巧、诗句内容来挖掘阐释其中的思想内涵或诗人的感情状态。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很多。表达技巧一般可分抒情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都涵盖多个“点”。因此,以技巧切入命题的范围也就更广一些,自由度和灵活性也更大一些。比如2005年高考就有8套试卷涉及到以技巧作为鉴赏的切入点。由此看来,考生对这一命题角度要特别加以重视。
  
  五、 由比较切入,寻同求异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两首诗从意象、立意、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或就某一方面比较鉴赏,不仅能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感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求同的思维能力。古诗词的比较鉴赏是2005年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7套试卷中的比较鉴赏题的对比角度主要有同题赏析、意象对比、意境对比、用语比较、情感比较等。由比较切入命题的好处是:① 增加阅读量,加重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② 以诗论诗,用诗的眼光发现品评诗歌的内在美;③ 更准确更深刻地反映考生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比判断和类比联想能力;④ 这一命题形式的重大突破是对诗歌教学改革的热情召唤。
  比如北京卷: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本题考查对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思想感情的比较领悟,有寻同,有求异;而且,课内课外相结合,又很好地考查了迁移鉴赏能力。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的理想是“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诗和词中均体现了这种理想,但同时因志向不能实现,故而也有伤感之情的流露。参考答案:相同点是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是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命题方式、切入技巧怎样变化,古诗鉴赏题考查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即不会超出《考纲》所要求的4项鉴赏内容的考查范围。
  [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中学]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切入技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