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王爱华 点评:周益民
在这缤纷的世界里,有一样东西,它比鲜花更灿烂,比阳光更温暖,比金石更珍贵,那就是美好的人性!美好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球星福勒竭尽全力冲破对方防守后而又放弃射门的那一瞬间,就是典型的例子。
[案例自述]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王老师先请大家观赏一组精彩的射门集锦。”伴随着瑞奇·马汀狂放激昂的《生命之杯》的旋律,激烈的争抢,精彩的射门,狂热的欢呼,像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欢呼着,呐喊着。
“刚才,我们观赏了一组精彩的射门集锦,看得出,同学们非常兴奋和满足,都成‘小球迷’了。谁来谈谈自己对‘射门’的一些感受和理解。”“刺激”“痛快”“生命的迸发”,学生的回答简短有力,大多表达的是作为观众的心理感受,显然他们没有触及到射门进球对于球员和比赛本身的重要意义。“射门进球对球员又意味着什么呢?”问题的角度一旦转换,学生的思维便被激活,思路敞开了,有的迅速组织语言应答,赵亚军从文本的语段中获取信息:“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球门,捕捉机会,创造精妙绝伦的体育经典。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至此,学生感受到了足球比赛的精彩,初步体会了射门对球员和观众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1997年3月的英超联赛中,罗比·福勒在完全有把握把球射入对方球门时,却放弃了射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话锋一转,无疑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悬念,学生迫不及待地捧起课本默读课文。教室里静悄悄的,但我分明能感受到学生们已经潜入文本,来到了紧张而激烈的比赛现场。从他们读书的神情可以知道,对福勒的举动,有的钦佩,有的不解。
“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福勒进攻和西曼守门的情景。王老师请同学们当一回体育解说员,介绍这紧张激烈的一幕。”一听说当解说员,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徐杨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连珠炮似的“解说”起来:“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 学生们很快发现,徐杨不是在解说,而是快速地读课文,只是语气显得紧张一些。“怎样才是解说呢?”“要介绍一下比赛的双方、时间、地点。”“还要介绍比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比赛的重要性也要让观众有所了解,才更显得福勒放弃射门的不易和珍贵。”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足球知识,明确了解说的内容,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解说这段比赛场景,除节奏紧凑,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要体会比赛中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体会福勒的高尚风范。”“要带着兴奋、激动、敬佩的心情解说这段文字。不然,只有语速的快节奏,没有感情,也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第三自然段既有描写场景的话语,要说得稍快、稍高;也有评论性的话语,要说得稍慢些,语气要肯定有力。”“王老师,我们想四个人合作解说这段文字。”朱戬指着前后左右四个学生微笑着看着我,此刻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已在循循善诱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学生们欣赏着同伴解说的激情与智慧,体悟着福勒放弃射门体现出的美好人性。
“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一起去宇宙电视台做一档节目。这回你们是国际足联官员、体育记者,利物浦队的老板、球迷,福勒、西曼和他们的教练、队友等等。我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各位来宾,观众朋友,大家好!英超联赛利物浦队对阿森纳队的比赛已经结束,但是,罗比·福勒两次放弃射门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他该不该放弃射门呢?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请大家实话实说。”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方式很感兴趣,立刻转变角色。值得高兴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没有人云亦云的,而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甚至面红耳赤,学生或结合文本内容或联系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认为福勒不应该放弃的理由有:1.这场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败者将与冠军无缘,每一个球员都应珍惜每一次射门进球的机会。2. 足球赛场上有为争一球可能伤及他人生命的动作这是很正常的,再说西曼犯规在先。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如果此时福勒出脚踢中了西曼,责任都在西曼,福勒没有犯规。3. 福勒是世界级球星,带球突破行云流水。即使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势在必进的球,放弃射门实在太不应该,福勒应该为利物浦队的夺冠作出贡献。学生们畅所欲言,滔滔不绝,然而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是与文本倡导的“为了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如果学生坚持“放弃射门不应该”这种观点,那文本的学习必然是失败的。“有没有人认为福勒应该放弃射门?”学生竟也纷纷举手,侃侃而谈,理由有:1.体育运动提倡的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能不顾对方的生命安危而赢得胜利,即使赢了,也不光彩。2. 体育运动是为了取代战争而用来维护和平的,尽管说前锋的职责就是射门,但必须建立在对方球员生命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否则,他就是违背了组织体育运动的初衷。3. 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放弃射门,这正是维护了体育的和平精神,体现了一种人性美。不知不觉,学生自然联系到了课文表达的中心词“人性美”,并反复强调人性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心灵震撼。“应该放弃射门”的观点因其崇高的情感战胜了利益至上的观念而暂时领先。
就在这时,班长张亚骏冷不丁地冒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人性美,究竟什么是人性美呢?”看来他是开始思索“人性美”的内涵,想得到一个定义,这可是课前没有预设的问题。课堂经验告诉我解决此类问题,还是回到文本本身,从中提取信息理解感悟。“课文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写出了福勒的人性美。谁能找出来?”学生很快发现了“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地将脚收了回来”这句话。“这一刹那间,是多长的时间?福勒收回的仅仅是那只有力的脚吗?他猛地将脚收了回来对自己对西曼分别意味着什么?从这个‘猛地将脚收了回来’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深知不断追问是促进学生深层思考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深度理解的关键因素,当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共同处于亢奋之时,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愉悦。通过阅读对话,张亚骏再次举手示意发言:“王老师,我知道了人性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刹那之间发自内心深处的善举,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猛地将脚收了回来,这就是一种人性美。”还有什么比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真理更叫人感到高兴的事情呢!这时候,教师总结就水到渠成了:“刚才各位对福勒放弃射门各抒己见。我们知道这个球对于福勒意味着成功,对于利物浦队意味着夺冠,可是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放弃了射门。在福勒看来,‘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以及被许诺的未来和幸福,比所有这一切都更神圣。’”我即刻补充了当代美国教育家威廉· 贝内特在长达800页的《美德书》中说过的那句话:“来自内心的对他人与生命万物真正的善行是一种‘人道’,它使我们超越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拥有的爱心,具有经典性,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崇尚人道,这正是福勒在一刹那间表现出的人性美。”学生情不自禁高声朗读着,我似乎看到了学生的精神生命之树在生长,情感世界变得纯净柔和。
由于学生的已有情感水平和文本表达的人物情操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认知冲突,不是一会儿就能解决的。看得出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赞赏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的举动,但是有同学对他漫不经心地罚点球感到不可思议。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们是福勒:1. 当主裁判出示红牌要将西曼罚出场外,并判罚点球。您是怎么感动裁判修改成命的? 2. 罚点球时,您踢了一个“温柔”的点球,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能够进行角色迁移,走进福勒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理解了福勒坚持公平公正的体育道德,感受到了另一种美的人性。这时,教师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足联秘书长的致信,并总结全课:“福勒是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球星。他身上固有的人性美熠熠生辉。”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课堂上仅学习一篇课文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我补充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体育颂》,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我多想让“敬畏生命、坚持公正”这些人类美好的精神种子悄悄地播进学生的心房,和谐地生长成苍翠的生命之树,让美好的人性光辉温暖世界。
[精彩实录]
师: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呢?请大家实话实说。
生:我是名球迷。福勒不应该放弃射门。因为这场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
生:我是利物浦队老板,福勒不该放弃射门,如果这场球赛输了,我就亏了。
生:我也是名球迷,福勒不该放弃射门,西曼在这场比赛中,为了球队的荣誉,能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守门。为什么福勒要放弃射门呢?
生:福勒放弃射门是对的。课文中告诉我们,福勒将球踢进球门,西曼肯定受伤。他让大家知道利物浦队不是只顾利益的球队。
生:作为球员,福勒的职责就是全力出击,该为利物浦队的胜利而努力,带给球迷激动人心的享受,创下辉煌的佳绩。裁判判他罚点球是正确的,他不该放弃射门。
生:我是一个无业游民,到过很多单位,但是每次都跳槽了,为什么呢?我就要联系这场比赛谈一谈。我觉得福勒是应该放弃射门的。因为这是一种人性美。他不放弃射门,即使拿了冠军又怎样呢?他踢伤了西曼,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光荣呢? 如果因为他这一脚而结束了西曼光辉的足球生涯,那么福勒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会终身不安的。他为了对手的生命安全,放弃这一脚射门是崇高的。现在有些人冷酷无情,而我们的社会需要像福勒这样有人性美的人,所以我们才更要珍惜这样的人性美。(听课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大家都知道前锋的职责就是进攻,射门,进球。我现在想问那位无业游民,福勒身为球队的前锋,他不进球,从某种角度说,是不是可以认作他失职呢?
生:众所周知,足球运动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运动,国际足联秘书长也说过这番话。的确,前锋的职责就是射门,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对方球员不受危害的前提下,否则,即使射进球又能怎么样呢?他不是违背了组织足球运动的初衷吗?(生举手欲反驳)
生:我是利物浦队的老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福勒作为一个职业球员,为了避免西曼受伤,放弃了这次非常珍贵的机会。作为老板,能买到这样的球员值得。
生:我是足球报的记者。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虽然福勒进球得分换来名利,但失去了人性美。有时放弃是一种执着!福勒放弃射门是对的。
生:我作为福勒的父亲,我赞成儿子放弃射门,足球报的记者给了我儿子一个公平的评判。
生:我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球迷,我觉得福勒是应该放弃射门的,因为举行体育比赛就是为了取代战争维护和平。
生:作为利物浦队的球迷,福勒的这种举动令我感到十分震撼。
生:我是福勒的队友,我觉得他是应该放弃射门的,足球运动之所以成为国际性的比赛,能维持到现在不就是因为其中贯穿着人性美吗?如果福勒射门伤害了西曼不就破坏了人性美吗?
生:福勒放弃射门让大家体会到人性美,使他俱乐部的老板更有钱赚。
生:作为福勒的队友,我感到光荣,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温暖。但我有个疑问,他第一次放弃射门,是为了避免西曼受伤;那他第二次放弃射门又是什么原因呢?总不会是为了自己吧。一个球员进一个球能得多少钞票呀!他进一个球可以提升自己在足球界的地位,他为什么不进这个点球呢?
生:刚才福勒的队友说足球运动能体现人性美。它为什么能维持到今天是因为它有一种人性美。我记得在1998年的《足球论坛》中,其中人性美只占百分之五。足球其实根本不是为了人性美呀,有的球队为了赢球,甚至重金贿赂裁判,黑哨事件还少吗?
生:就因为人性美少了,我们才要更珍惜人性美,更加去珍惜这份情谊。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放弃射门》一课的教学实践适值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期,我努力尝试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
首先是理解学生。课文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由于文本的主题十分明确,读来并不复杂,学生多读几遍就能了解事件梗概。但是对于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而放弃射门这种善举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多数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也不能接受,学生现有的情感水平与文本倡导的价值观产生了矛盾,学生现有的情意态度必须顺应文本的情意目标,教学才是有效的,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教学过程必须揭示的、解决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相信学生。课堂上什么最吸引学生?我以为是有价值的提问。因为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只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一定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那时他们也一定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学习上的主人,是“有思想有主见有感情的活泼好动的小主人”(斯霞语)。教师巧妙的启发、恰到好处的引导是滋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肥沃土壤。课堂上,我没有急于示范解说赛况,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不是在解说而是在朗读的问题;也没有急于介绍解说的技巧,而是启发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解说的方法,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也是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教师只不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样,在讨论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时,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伴的对话中,渐渐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而且非常深刻,谁曾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些问题?
再次是发展学生。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文本的复读机和复印机,仅仅停留于积累、记忆层面的阅读教学是浅薄的,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露自己的情感,又通过研读讨论、角色体验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再通过补充阅读,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整个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道德说教,而是学生的自我修正,自我调整,自我顺应,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