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185

[ 潘雅频 文选 ]   

课堂教学,让细节之花灿然

◇ 潘雅频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由“一沙一树”到“一世界”,暗示着我们要重视对生活中细小的、瞬间的、具体现象的关注、凝视和感知。正如一部文学作品由细节组成,并通过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连缀整合而成的。它通过细节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培养人、完善人的终极目标。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精彩的场景却依然长久地驻留在学生心中,历久弥醇,熠熠生辉。它看似简单平常却蕴含着智慧和深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教学风格的一种展示。因此审视课堂,提升教学,必须从关注教学细节开始。
  
  一、 精心设计,创造细节
  
  细节是可以设计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突破重难点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营造某种特定的情境(当然是与整个课堂环境浑然一体、和谐共存的情境)来设计某些细节,调动学生的直觉、想象,反复品味,潜心揣摩,感悟文本中的形象、情感、神韵。
  [案例]《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片断
  师:“找纺织娘”这个事例中,你是从哪些具体的描述中读懂法布尔的痴迷的?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内容)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是其中的哪个词特别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的痴迷。
  生:歌唱家。
  生:我觉得是“终于”。
  师:把“终于”圈出来,语感敏锐的人一定不会放过这样的词。仔细读一读,品一品,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法布尔寻找纺织娘的时间很长,用了整整三天。
  生:找到这位歌唱家很不容易。
  生:找到纺织娘后,法布尔兴高采烈。
  师:是呀,整整三天了,法布尔一直在苦苦寻找。也许,他从清晨一直找到了傍晚;也许,明月星光下,他还在静静地守候,细细地寻找。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假如你就是法布尔,你兴奋吗?
  生:兴奋!
  师:你自豪吗?
  生:自豪!
  师:就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生练习朗读)
  师:咱们一起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老师暂且当一会儿你们这些小法布尔的妈妈。(师扮演母亲描述):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妈妈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突然发现法布尔不见了!妈妈边跑边呼喊:“法布尔,孩子,你在哪呀!”
  师:妈妈都急坏了,快回答我——
  生:(急切地)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也许你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远远地告诉我——
  生:(大声)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也许你突然从我身边的草丛里冒出来——
  生:(突然,调皮地)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也许你还会手舞足蹈地告诉我——
  生:(各自手舞足蹈地表演,气氛活跃)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小结)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但不同的朗读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痴迷。
  [反思]“找纺织娘”是《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体现法布尔“痴迷”的典型事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终于”一词,细细咀嚼,多角度感受其痴迷时间之长,寻之不易,找之心切,得之心喜,然后抓住文中法布尔的语言,创设了几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移情体验,动情表达,一时间课堂上情趣盎然,在个性各异的朗读中,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知转化为感悟,情感得到升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正是通过这一细节上的咀嚼,才显出法布尔其爱之痴、之深。
  
  二、 关注生成,捕捉细节
  
  课堂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它是不可完全预设的,也是无法完全预设的。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过程中,不时跃出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使充满智慧与激情的课堂精彩纷呈。
  面对这些课堂生成资源,我们要调动一切知识与经验,运用直觉对闪现的“细节”瞬间做出判断,从尊重文本与学生出发,关注它们,珍视它们,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显得充实,饱满。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时,学生沉浸在母子浓浓真情中。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标点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
  [课堂回放]《荔枝》教学片断
  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
  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
  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
  生3:看见荔枝,便想起母亲善解人意地端走沙果,想起母亲尝荔枝时的幸福欢乐,想起母亲让荔枝时的慈爱无私……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无穷无尽。
  (此时,似乎已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用省略号的确比句号更能表达作者真挚丰富的情感。对话仍在继续……)
  生4:荔枝依旧年年红,看见荔枝,便想起母亲,可是母亲与我们永别了,她的生命已经戛然而止,她再也尝不到最爱吃的荔枝了,我和母亲,和荔枝间的故事结束了,所以作者画上一个重重的句号。
  生5:一个句号,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刻骨铭心的痛。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是物在人亡。
  师:纵有千言万语,又说给谁人听,所以欲语还休!
  生5:所以这个句号是个欲语还休的休止符。
  生6:文章结尾的这一个句号就是作者的泪,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滴泪滑落纸上,作者颤抖的手给这篇送给母亲的文章画上了一个湿润的句号。
  (此时,双方由激烈的争论转向冷静的思考。的确,谁也无法定论用句号还是用省略号好,但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这两个标点之争,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着更深层的碰撞,这是心与心的对话。)
  师:一个句号,仿佛是母亲生命的终结,但母爱绵绵无绝期,对母亲的思念绵绵无绝期,把这个句号里蕴涵着的种种情感写下来吧。
  (学生练笔片段)
  生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请把这红红的荔枝带上,在天堂里细细品尝。
  生2:归来啊,母亲!今年的荔枝特别甜,特别红,让我剥一颗鲜嫩的荔枝送进你嘴里,让儿子的爱流进你心里。
  生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母亲走了,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儿子还没有好好地关心你,孝敬你,爱你……
  ……
  (在忧伤的乐声中,学生尽情表达着心声,是作者的,也是自己的,有的已潸然泪下。最后再读文章结尾“荔枝依旧年年红”,情更真,意更切。)
  [反思]用真情写就的文章,一枝一叶总关情。用句号还是省略号,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由这两个标点之争,真正读懂了作者的心。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火光。在流淌着真情的对话中,语文洋溢着诗情和智慧。本教例中,教师抓住学生质疑这一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有理、有节、有效地对生成资源作放大处理,而后不失时机地回到原点,观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想象,新的情感中寻求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伸展,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 走向“无限”,开掘细节
  
  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自觉,那么有效开掘,从而走向“无限”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示,开掘细节,在开掘延伸中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案例]《匆匆》教学片断
  师:(教学课文第四段时)对这一段内容,大家有什么困惑吗?
  生:我觉得朱自清先生是不是太自责了,其实,他当时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为什么说自己“只有徘徊罢了”呢?
  师:是呀,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课前搜集了资料,了解到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中国社会很黑暗。朱自清是个有志青年,但他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光明,感到很苦恼。
  生:他很迷茫,很困惑。
  师:感谢两位同学,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心情,是个好办法。
  师:对虚度光阴的不满,对漫漫前途的迷茫,对一无所成的痛楚,不甘……这种种复杂的情感实际上折射着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生有感情地朗读二、四自然段)
  师:学完课文,相信大家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齐读,屏幕显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朱自清先生只活了50岁,他的人生短暂而充实,他并没有在人世间白白走一遭,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时,江泽民主席深情题词:
  (屏幕显示:晨鸣共美文,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露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巧妙地点到了先生的几篇散文名作。
  生:《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带着一份敬佩,再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带着一份怀念,再读。(大部分同学已能背诵)
  师: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和为人都堪称楷模。同学们去读读他的作品,读读介绍先生的文章,会有更多收获。(布置作业《走近朱自清》)
  [反思]朱自清,一个有骨气的中国文人,其人品之高洁,其文学之高妙,堪称楷模。《匆匆》一文是其人品、文品的一个缩影,无限收藏在有限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有限走向无限,我把江泽民主席在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时的题词引进课堂,作为一个教学细节,浓墨重彩,隆重推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诵读中,读出了一份感动,读出了一份敬佩,读出了一份探究阅读的兴趣。事实上,之后的《走近朱自清》读书交流会能成功举行,不能不感谢这一教学细节的引领,它使教学走向无限,不仅仅是教学生语文,更是用语文教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有位专家说“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创设细节,捕捉细节,开掘细节,我们才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和谐与美丽。课堂教学,让细节之花灿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课堂教学,让细节之花灿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