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227

  

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

◇ 徐 忠

  传统作文教学一般采取“学生写,老师改”的模式,家长、学生、社会舆论眼中,“精批细改”学生作文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但是,这种模式不但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而且剥夺了学生自主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新课程的理念很不协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双主”协同活动的过程,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当作为现代教育一项核心目标。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阶段学生作文能力是学生重要语文素养之一,作文教学过程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评改同样应遵循现代教育规律,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必须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叶圣陶老先生也告诫我们:“‘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看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要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改促写”的作文评改新方法,基本操作如下:
  (一) 商定标准,明确目标,规范训练。与学生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从字体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制定标准,确定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每次评改前将范文及评改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
  A级(85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文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70~80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文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0~6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0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文字、标点错误较多。
  如果具体到某篇作文,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并在每个等级中再分出层次,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同时,提醒学生尽量少打或不打D级分。
  (二) 合理分组,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明确标准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根据“作文批改标准”,要求每位同学认真品读所评改的作文,并作出评价,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补充,最后形成一致意见,由评改的同学认真写好眉批和总批。这样,每篇作文的优点与不足也就完全显露出来了。同时,批改者通过批改,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再与自己的作文相比较,也明白了自己写作的优劣得失。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个人见解,利用已知研究新知,变他知为己知,进而转化为全组共识,各类学生皆有所得,写作水平也自然能得到相应提高。
  (三) 班内交流,精讲佳作,重在赏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组织班内交流,对各组推荐的佳作进行作文和评改的赏析,推广好的评改经验,在更大范围内使全班同学共享集体智慧的结晶。方式可采用组长汇报、组内推荐代表或教师指定等等。发言人要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的情况,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善于赏识他们的评改。从而点燃更多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无穷创造力。
  (四)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因而,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训练中,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片段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改练习。这样,从片断到小作文,再到大作文,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作文评改的要求要因人而异,有一定梯度,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组织好每一次学生作文评改,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之中会增加许多,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够缩短作文批改的周期,加快信息反馈,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作文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写作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最重要的是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行使自主权,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独立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三余中学]

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