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在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积累写作的素材做起,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再现生活,让生活在学生心灵底片上感光。老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做好这件事。
一、 真实生活凸显真实感情
作文指导课要打开窗户,让学生从中回忆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必须成为作文指导课首要的环节。作文指导课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便是与生活相脱离的,便容易形成作文的造假,便无法避免题材雷同现象。
1. 举例拓思 好的举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命题之初,教师举出选材的例子,对于学生的思维完全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所举例子,最上者,我以为是学生亲历的事情。比如《漫谈寒假生活》,题目要求大家不受拘束,随便谈谈,虽说随便谈谈,但也要谈出各自的所见所闻,谈出各自的真情实感,要有新意,比方有的谈闹春节,有的谈外出旅游……情真意切,浮想联翩。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的。
2. 追问激忆 教师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绪“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关爱学生,已成为学生常写的题材。一次,写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了“老师是怎样关心我的”这内容。我便追问几人:“你写的是哪一个老师,他(她)是怎样关心你的?”有的答:“我生病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我学习退步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家里出事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母亲离开我了,老师关心我。”有的答:“父母亲吵架,我没兴趣上学,老师关心我。”一追问,学生就回忆起老师如何关心的情节来,虽表现各异,却都有着生活的真实!
二、 表达生活练就表达能力
作文要表现生活,必须提高学生表达生活的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要在训练中实现,我在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时,作了以下尝试:
1. 写一写 根据作文要求,选择一个片断请同学写一写。我一般采用分组写片断的方法,例如写拔河比赛,两组写赛前的情景,两组写比赛时的激烈场面。这样可以扩大训练面,增加训练内容。
2. 议一议 议论有分组议论与全班议论。分组议论四人一组,议论每人所写的片断。全班议论更深入些,就二三位同学所写的片断进行讨论。两种议论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议论的目的是互相取长补短,写得好的地方讨论、写得不太好的地方也需要讨论。更重要的是要对照自己所写的片断,提出修改意见。
3. 评一评 可以指名学生小结,也可以由教师作简单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宗旨是更准确地表达生活。
4. 改一改 根据评议意见进行修改,再写一写。每写一次都有一点进步,经常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是明显的。
三、 思考生活提高思考深度
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作文指导课应当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与学生一起思考生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克服作文没有深度的毛病。
1. 议论纷纷见深意。即通过议论、讨论乃至争论,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作文题材的选择,作文语言的表达,生活深意的理解,在作文指导课上都可以讨论。在纷纷议论中,学生思想互相借鉴,情感相互交流,变师生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这是作文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的,这也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指导中的体现。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双方的辩题分别是: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和小学生要少看电视。主张要多看电视的人说,电视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学生多看电视,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主张少看电视的人说,因为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不少内容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如果我们不加节制,没有选择地看电视,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还有,电视看多了,不仅达不到放松的目的,反而有害健康……双方的辩论都很精彩。辩论之后,我叫学生围绕这次辩论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记一次精彩的辩论》。
2. 三言两语通灵犀。教师的点拨是一种艺术,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两语,让学生豁然开朗,思想更有深度。一次写作文《记一次洗碗》,一位学生写了洗碗的原因、洗碗的经过、洗碗的结果等等。我看了他的初稿,对他说:“你觉得这次洗碗有什么意义呢?”他说:“我长大了,能够为妈妈做家务了。”我说:“太好了,你既要把洗碗的经过写清楚,也要写出这次洗碗的意义。”后来,这位学生作文写出了事情的经过,同时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写清楚了。
3. 沉思默想悟真谛。写作是一种沉思默想,在沉思默想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领悟。作文指导课上应当有活跃,也绝不可少了宁静。讨论也好,议论也好,教师的讲解也好,最后都要落实到每个学生动笔写,这是一种生动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宁静的环境中进行。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环境,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作文指导课一定要给学生以沉思默想的时间,讲必须精,论应当适可而止。我的作文指导课,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写。宁静是美好的,我们似乎听到思维翅膀轻轻地扇动,学生在这样的宁静中,发展着思维,提高着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生活教学之路,因生活的需要而写作,因写作而提高生活认识,这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观念。我将不断探索,以实现优化作文教学之梦。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孙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