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开办了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我有幸参加了,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年的时间。一开始听说需要较长时间还有些担心,然而,现在,当我回忆这两年来一次次培训、一次次交流、一次次争论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了思想的深处,走到了一个自己没有触及过的区域。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因思想的深邃而让人着迷的感觉,令人振奋。
思考让我重新认识了语文课。记得在一次活动中,上完课后集中评课,我说,工作五年,我可以把课上得热热闹闹,工作十年,我可以把课上得扎扎实实。陈忠梁老师接下去说,工作十五年呢?十五年之后可以把课上得淡淡雅雅。事后回味,这真是一次很耐人寻味的对话。因为我才工作了十年,所以我只能停留在扎扎实实的这个层面上,而陈老师则到了返璞归真的层面,所以他能说出淡淡雅雅的境界。正是他高屋建瓴的一句话,让我对语文课有了新的理解。宽松的形式,自由的氛围,能使我们在不经意间有所收获。培训何必总是听报告?听专家教授们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在台下记得井井有条,但是这种形式总是让人感觉离专家远了。这回我们中学语文组,六位学员三位专家,一起听课一起评,真正地交流。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渐渐地也就越过了学员与教授的沟壑,像朋友一样地交谈了。这样,专家们讲得也轻松,我们听得也投入,收获自然比一场正儿八经的报告有用得多。
思考让我开阔了学科的视野。与全国的同行交流,让我有一种放眼天下的感觉。中国之大,汉语使用人数之多,教好语文意义之深远,这是我在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听完于漪先生的一场报告后,才有的领悟。对教师来说,教语文仅仅是一项工作吗?对学生来说,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功课吗?对家长来说,语文课仅仅是一个分数吗?于漪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不是!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捍卫我们民族语言的纯净,就是要捍卫我们民族的纯净,保护我们民族的语言,就是要保护中华民族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没有了家,谈何国?没有了语言,谈何民族?其实这是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能意识到的一个简单问题,这也正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编入语文教材的原因。我觉得对于语文学科,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去看待她,去保护她,去发展她。
思考给了我思想的重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生活,这三条线组成了我们人生的三角,然而这三条线长短是不一的,也是时时在变化的。在人生的第一个时间段内,我们把学习这条线拉得很长,后来我们又把生活的线伸长,但是最后被拉长的总是工作这条线,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无所建树,大部分人是如此吧。思考就像我人生三角的一个重心,让我把重点稳稳地落在了“语文”两个字上。听了很多优秀的课,见了很多优秀的人,读了很多优秀的文,这些都是触发我思考的因素。听了东方世纪学校一堂课,我发现课堂上一个小环节,原来可以处理得如此艺术;听了杨浦高级中学一堂课,发现教师的朗诵原来可以这样有魅力;看了培训班发的教材,发现了原来有那么多的教学细节都在不经意间被我忽略了。人是有惰性的,而在这么多优秀面前,我不敢懒惰,因为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人可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而思考却帮我把这一叶给扫除了,面对着这些大树,我只能专心地思考,知不足而后进,这也是一大收获。
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世界,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在每一个安静的午后或者下着小雨的夜晚,我习惯了片刻的思考,我越来越感觉到,思考真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二中学]